李鹏之女李小琳:父亲是总理,她却偏要当个电工头子
聊起那些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大人物的子女,咱们心里头总会冒出个念头:他们的人生路,是不是从一出生就铺满了红地毯?普通人挤破头都够不着的罗马,对他们来说,不过就是自家的后花园。可偏偏就有人,手里攥着一把王炸,却选择从最小的牌开始打,李小琳就是这么个有点意思的人。
你可能对她的名字不熟,但她父亲李鹏,那可是家喻户晓。顶着这样的光环,李小琳走到哪儿,都像是聚光灯追着跑,一举一动,都被人放在显微镜下瞧。
有张老照片,挺有味道的。照片里,李鹏总理没了往日那种叱咤风云的锐气,反倒多了几分寻常人家的温和。他身后的女儿李小琳,正伸着手,细细地帮他整理衣领。那姑娘长得不扎眼,是那种很大气的端庄,眉眼之间,活脱脱就是父亲的模子刻出来的。整个画面,暖烘烘的,跟咱们印象里那种严肃的政治家庭,完全是两个调调。
李小琳自个儿也说,小时候她就是父亲的“小尾巴”,一个铁杆“跟屁虫”。从十几岁起,李鹏去各个电站考察,身边总少不了这个小小的身影。
那些年头,国内数得上名号的大水电站、火电站,她几乎都跑遍了。父亲戴着安全帽,在机器轰鸣的工地上,对着图纸比比划划,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场景,就像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子里。
别的女孩子还在玩洋娃娃的时候,李小琳心里头的种子已经发了芽:长大了,我也要像我爸一样,戴着安全帽,站在第一线,干一番大事业。
她小时候的照片,虎头虎脑的,小嘴一撇,满脸都是孩子气。可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里,又透着一股子劲儿,仔细看,还有点她母亲朱琳年轻时的影子。朱琳可不是一般的家庭妇女,她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高材生,那可是当年工程师的摇篮,培养的都是国之栋梁。这种家庭氛围,技术和实干是刻在骨子里的。
李鹏带女儿下基层,不光是看那些宏大的工程,还会特意拐到当地最穷的农户家里去。李小琳亲眼看到,在摇曳昏暗的煤油灯下,有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正趴在小桌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书本。
那盏用铁皮罐头壳做的煤油灯,光线暗得让人心疼,却一下子点亮了李小琳心里某个地方。她后来总说,那一幕让她明白,光明有多么珍贵。把光明送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这个念头,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扎根的。
父亲对她的影响,不是嘴上说说的大道理。李鹏是个学习狂人,退休了也没闲着,每天坚持写日记,这个习惯从他参加工作起就没断过。后来,他还想着把几十年的日记分门别类地整理出版,这工作量,想想都头大。李小琳说,有时候回家,大半夜的还看见老父亲伏在桌前,戴着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敲键盘,自己上网,自己打字,什么事都亲力亲tou。
耳濡目染之下,李小琳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她管自己的日记叫《心路历程》,每天的感悟、工作的心得、媒体的采访,全都分门别类地记下来。她说,闲下来翻翻,既能看到自己的成长,也能给自己提个醒。
她还笑着回忆,小时候学外语,发音不准,她爸一个大忙人,英语也不算顶好,却偏偏盯得特别紧。冷不丁地就抽查她背单词、念句子,答不上来那可就惨了,搞得她心里头老是七上八下的。可就是这份严厉,让她在学习上从不敢偷懒。
很多人一提到她,总免不了带上有色眼镜,觉得她能有今天的成就,无非是“朝中有人好做官”。这话不能说全错,背景的助力肯定是有的,可要是把一切都归结于此,那就太小看她了。
熟悉她的人都说,就算把她扔到普通人家,凭她那股子拼劲和脑子,成就也绝对不会小。她从小就是孩子王,当班长、大队长,学习成绩拔尖,组织能力一等一。
十三岁那年,父母工作太忙,她就成了家里的“账房先生”。父母把工资交给她,由她来规划全家老小的吃穿用度,把一个大家庭安排得妥妥帖帖。这份管理才能,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1988年,她从清华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拿到了硕士学位,这可是实打实的硬本事。毕业后,她没直接空降到什么高位,而是从电力技术学院的老师干起,又去华北电力公司当调度员、技术员,一步一个脚印。
后来,她抓住了一个机会,考取了联合国的援助项目,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斯隆商学院深造。斯隆商学院可不是什么野鸡大学,它的校训是“心手相应”,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跟她从小在电站里摸爬滚打的经历简直是天作之合。克林顿当总统那会儿,倚重的经济智囊团里,好多都是斯隆出来的。
从美国回来,她的事业才算真正上了快车道。1994年,电力部委派她到香港,从零开始创办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那段日子,她后来形容是“十年磨一剑”。
最硬的一仗,是2003年推动公司在香港上市。为了这事,她带着团队,半年多里连轴转,天天奔波在政府部门、投行和各种中介机构之间。无数个夜晚,办公室的灯都亮到天明;无数场谈判,唇枪舌剑,寸土不让。她用自己的专业和拼劲,硬生生把一个内地企业,打造成了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响当当的品牌。
她自己心里明镜儿似的,前辈的光环是荣耀,但不能当饭吃。她有句口头禅:“靠天靠人不如靠自己,求神求佛不如求吾心。”这话听着有点鸡汤,可她确实是这么干的。
工作之外,她最大的爱好是登山,而且专挑那些难爬的雪山。北京周边的云蒙山、雾灵山,她都爬了个遍,还征服了十几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她说,山能给她一种踏实的感觉,那种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最终“一览众山小”的征服感,让她着迷。
说到底,一个人是没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完全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路。李小琳的路,无疑是条铺满鲜花也长满荆棘的路。外界的标签和议论,就像是她登山路上必须背负的行囊,虽然沉重,却也让她走得更加坚定。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起点再高,想抵达真正属于自己的山顶,也得靠自己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没有捷径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