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新能源三剑客债务激增,行业扩产太猛,龙头企业频现亏损

都说“风口上的猪也能飞”,可细细一看,这些年在资本市场最能飞的,还得数那三位:光伏、储能、电动车,江湖人称“新能源三剑客”。

要是随手拉个行业榜单,总能看到它们在头条位置上耀武扬威的模样。

政策春风、大把资金,三剑客仿佛就是“人生赢家”,收割着一波又一波追捧。

但你说这热浪背后,大家真没点担忧?

一群人热热闹闹地冲到前排,挥舞着各自的“好消息”——可账本一摊,“危机”两个字浮出来的速度比新技术还快。

数据摆在这里,怎么都藏不住。

一份来自清流工作室的辣眼睛统计,让人脑壳都嗡嗡的。

2024年底,117家光伏上市公司总负债快奔着2万亿元去了。

储能领域则更“争气”,147家的负债也是一口气冲过2万亿元。

至于新能源车企,有29家,“温柔一刀”地贡献出了2.56万亿元的债务。

三剑客加起来,合计6.56万亿!

有时候,数字大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超现实了。

谁能随口说出6.56万亿是什么概念?

拿瑞士全年的GDP来比,差不多刚刚好;甚至比越南GDP加起来还多出一截。

到四川省2023年的全年经济总量,也只是跟它拼了个不相上下。

但有人或许宽心,资产总不是空手。

光伏行业总资产3.13万亿,储能3.57万亿,新能源汽车3.98万亿,三家“合计”也是凑齐了十万亿的家底。

账面上看,貌似还能“相抵”,不至于不能睡个安稳觉。

但且慢,别高兴得太早。

这只算上了上市公司,外头一堆没有挂牌的,“一砖一瓦”搭出来的实际负债,谁知道要有多少?

整个行业里,退市选手、正准备IPO的新面孔,哪家没有几打“未爆弹”?

所以这6.56万亿大概率只是“冰山一角”。

这种数字积攒出来的压力,就像打了激素的肥皂泡,看着热闹,捅破时全是肥水。

最近这些天,新能源三剑客掀起的“内卷”成了段子手们新宠。

甚至有人调侃车圈会不会也跑出来一个“恒大版”?

但话说回来,做制造业的终归跟房地产有点不是一路人。

制造业资产流得快一些,风险也分散,现金流一般也能照顾过去。

但这不代表问题不会暴露——卷得厉害了,谁都得喘口气。

那我们就说说三剑客里谁最惨,谁最“乐观”,谁又在暗处咬牙。

说到光伏,过去几年扩张简直“无脑冲锋”。

债务就像水管里的水,不关阀门只涨不跌。

117家上市公司里,去年有37家负债过百亿,11家挺进500亿大关,3家猛冲千亿。

头把交椅是三峡能源,2532亿元——当然,这家是“香饽饽”央企,玩风电、光伏电站的,重资产运营是主业,负债放大不怪谁。

但紧挨着的通威、天合、隆基、晶科、晶澳、TCL中环这些“光伏老炮”,扩产比谁都猛。

产业链从头到尾都恨不得插个旗子,把硅料、硅片、电池和组件一网打尽。

为什么这么拼?

两个字——扩产。

政策吹风一到,“双碳”腾飞,大家哼着小曲,疯狂往产业里砸钱。

2022年“产能过剩”这说法刚冒头,大伙儿直接无视,“我就是要扩!”

结果到了2023年,连成本这道防线都被价格泥头车直接压过去。

硅料、硅片、电池和组件价格狂跌,有些甚至都要“亏本甩卖”。

行业技术没停下脚步,TOPCON、HJT等新路线不断提花,企业又得拿钱出来烧。

“卷王”年年有,今年格外多。

债务也跟着爆炸。

2020年光伏行业总负债0.83万亿,短短4年蹿到近2万亿。

财务健康度也亮起红灯。

平常资产负债率超70%就得警觉了,但去年有27家企业直接突破。

晶澳科技74.74%,通威股份70.43%,天合光能73.98%,晶科能源71.99%,协鑫集成88.88%,爱旭股份85.65%,压得人喘不过气。

更别提某些“跨界追光者”,抱着一腔热血进场,现在脸都绿了。

ST聆达资产负债率153.77%,账本负资产,退市挂名边缘人。

ST金刚也差不多,负债率129.49%,净资产又是负数。

大家在这片“冰火两重天”的市场里扛债扛到怀疑人生。

大佬们的现金流也开始“蹦极”。

东方日升短期债务一口难咽,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双双掉线。

晶澳的经营现金流更是肉眼可见地缩水。

通威股份虽然手里攥了400亿“家底”,但带息债务800亿元往上,净负债率111%以上,长期偿债就是一座大山。

盈利呢?

基本“哀鸿遍野”。

去年有88家净利润下滑,71家营收打折,42家直接亏损。

亏最多的还就是头部公司:

TCL中环亏98亿;

隆基绿能亏86亿;

通威股份亏70亿;

爱旭股份亏53亿;

晶澳科技亏46亿;

天合光能亏34亿;

东方日升也亏了34亿。

你以为亏钱还可以有救?

政府今年多次喊话“反内卷”,8月六部门联合座谈,建议别再打价格战。

指望大家能稍微消停会儿,别把市场“烧穿”了。

再瞄一眼储能。

大概属于光伏的“难兄难弟”,负债也是一骑绝尘。

2020年全行业负债0.72万亿,现在已经破了2万亿大关。

去年,41家负债过百亿,7家冲上500亿以上,2家狂飙破千亿。

这光看负债,储能也是“跑团头目”。

宁德时代稳居榜首,负债5000亿多一点,不过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5%上下,现金短债比7倍多,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全都舒服地躺在安全区。

金风科技跟在后头,1147亿元,华友钴业879亿元。

储能行业环节多,企业状态千差万别。

电池厂风险最大,成本能吃掉系统的六成。

以前都说电池是核心,现在核心有点烧坏。

除了宁德时代那样的大佬还算稳,二三线厂商基本都在“悬崖边上跳舞”。

比如国轩高科,负债779亿,资产负债率72.28%,流动、速动比率双双破1,灯泡亮了不少。

南都电源负债率将近80%,短借暴增38%,压力山大。

储能材料领域,百川股份负债率超80%,现金短债比只有0.16,差不多扛不住债主敲门。

而金属矿产也玩出花了。

铜、钴企业去年挣钱还算轻松,锂企业直接被价格暴跌揍懵,大家“集体交作业”:亏。

天齐锂业去年挂了79亿的亏损,上市新高。

赣锋锂业亏了20.74亿,自家史上头一回年度惨红。

盛新锂能也亏6.22亿。

有的公司流动性简直让人笑不出来,赣锋锂业的流动比率才0.69,速动比率更惨,现金短债根本不够。

挣钱趋势也说转就转。

2020-2022年储能企业净利润中位数都蹭蹭涨,2023年直接一脚踩进-40%,2024年虽然好点,但还在负区徘徊。

去年超过一半储能公司利润缩水。

再谈新能源车。

名单上才29家整车企业,但债务规模和水平一点不输前面两个板块。

传统车企如上汽、东风、广汽,还有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个个在名单上列队。

2024年头十名车企负债:上汽6104亿,比亚迪5846亿,东风集团1702亿,长城、吉利、长安、广汽、蔚来、理想、赛力斯。

汽车本就资本吃得多,负债高其实没啥意外。

29家企业里,21家负债过百亿,7家破千亿。

资产负债率大多数都在60-80%,还算正常。

吉利、宇通、理想、东风、广汽几个老牌小心翼翼,压得比率低于60%,还比较稳。

新势力就没这么靠谱了。

蔚来、赛力斯负债率都上87%,在安全线上“走钢丝”。

蔚来去年亏了224亿,五年连亏越亏越多。

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还少4.24亿,总负债飙升到941亿。

赛力斯好不容易见到点盈利曙光,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却依旧飘红,偿债能力一样紧。

这就是整个造车新势力的共性:规模还没起来,技术转化效率没摸到门道,持续靠融资续命。

除了赛力斯做到盈利,理想也算“过线”,但盈利水平下滑三成有余。

去年行业里“降价潮”一闹,利润空间又被猛切一刀。

12家车企净利润都在降,9家营收没能守住。

有意思的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其实金融杠杆一点不高——比国外同行要“保守”。

国内车企有息负债大多低于30%,长安、赛力斯、一汽解放甚至不到1%。

比亚迪6.9%,吉利2.9%,上汽21.9%。

但现代、丰田、通用这些国外巨头却愿意多借钱,负债比例都超过六成。

不是中国车企“不爱背债”,而是他们习惯“赊账”。

所谓赊账率,国内车企喜欢用应付账款和票据把营收额度拉满,很多企业都玩到了30%-50%。

零跑、小鹏、一汽解放、蔚来、长安赊账率超半数。

国外大众、通用、现代的赊账率却很低,大众只9.17%。

细品的话,这满满都是供应商的钱,车企自己少花点流动资金,日子也能过下去。

放在全局来看,6.56万亿元的负债绝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这背后是行业过度扩张、资本蜂拥、产能过剩,还有不断蔓延的恶性竞争。

别只眼馋风口上的金光,谁都明白,再多的蛋糕也有被抢光的那一天。

这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不会因高歌猛进就自动消失。

风险绝不只藏在报表、数据里。

如果行业不收敛扩张节奏,不靠自律和波动消化风险,政府、机构、企业多管齐下“反内卷”,未来到底能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说实话,没人敢打包票。

现在的三剑客,已经不只是时代的宠儿,该警醒的地方一点都不能含糊。

看完这些数字,脑海里有没有想跟朋友聊聊:“你觉得新能源还能冲多久?产能过剩会不会爆雷?”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