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时候,抗战正打得非常激烈,八路军的总司令朱德打算去洛阳,跟国民党的将领卫立煌谈一谈。
谈判那会儿,卫立煌瞧见八路军的战士们能随便上街购物,大吃一惊。他立刻就问朱德:“你不担心士兵们跑了吗?”
朱老总的回应让卫立煌打心底里佩服,这中间到底有啥不为人知的事儿呢?为啥这么件小事儿,就让卫立煌对他另眼相看了?
【卫立煌与朱德的第一次交锋】
1940年华北战场上,抗日战争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国民政府第一战区的最高指挥官卫立煌接到命令,要他死守黄河防线,与此同时,八路军总指挥朱德正前往与卫立煌进行会谈。
朱德和卫立煌彼此并不陌生,早在1937年忻口战役打响时,他们就多次打过交道。那时,日军大举进犯,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国共携手抗敌的经典案例,也是两党军队第一次在大规模正面战场上并肩作战。
卫立煌身为忻口防线的最高指挥官,心里头压力山大,可八路军一加入,他倒意外地觉得轻松了不少。他清楚地记得,忻口会战打响前,还开过一次重要的战前会议。
面对日本军队,国民党军队大多主张正面直接防守,但朱德却讲:“打仗的地方不只在眼前,更在敌人后方。”
卫立煌对这一大胆计划感到十分意外。朱德详细讲了他对日军行动习惯的了解,提议派小分队潜入敌后,打乱他们的物资供应,以此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
卫立煌一开始心里有些打鼓,他打仗多年,对正面硬刚的打法很在行,可对这种“背后偷袭”的游击打法却不太了解。
但忻口会战的发展却让他完全转变了之前的想法。八路军迅速组织了几支精干小队,趁着日军毫无防备之时,炸掉了日军补给线上的几座关键桥梁和运输车辆。
日军的后勤补给陷入混乱,国军正面战场的压力因此减轻不少。战斗结束后,卫立煌直言:“朱老总的打法确实别具一格。”
自那之后,八路军虽说名义上归他管,但行动上还是自己说了算。卫立煌也不插手,只是一直留意着情况。
在一场交谈里,朱德自己先提起了八路军物资不够用的难处。卫立煌本想着朱德可能会提些过分的要求,没想到朱德态度非常真诚地说:“我们不要什么特殊待遇,只盼着国共两党能真心实意地携手合作,一起打日本鬼子。”
卫立煌因这份直率对朱德十分敬佩,此后这位国民党军官就和共产党建立了真挚的情谊,抗战时两人还常常互通书信。
朱德这次来谈判,让他的思想方向和政治观念都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国军与八路军的鲜明对比】
在谈判那段时间里,他瞧见八路军战士混在人群里,跟小贩们有说有笑地还着价,有的忙着买布料,有的忙着挑吃的,还有的提着个箩筐认真选药材。
这么普通平常的事儿,在国军的管理体系当中,竟然像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理由不难明白,军官们怕士兵借着自由外出的机会离开队伍,甚至直接逃走。在很多国军高层看来,士兵不过是拿军饷干活的“工具人”,维持纪律靠的是严密的监控和严苛的军法。
卫立煌心里很清楚这个情况。在黄河边上驻扎的部队里,逃兵的事儿几乎没法避免。国军里好多士兵都是被抓来的壮丁,他们稀里糊涂就被凑到一块儿了,不少人连自己为啥要打仗都不明白。
只要有机会能靠近家乡,士兵们总会趁着夜色偷偷翻墙溜走。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军营里定下不少严厉规矩:士兵不能随便出营地,不能和外面的人有接触,就连寄个信都得经过层层严格检查。
可是,这样的约束并没有真正把问题处理好,反倒使得士兵和部队之间的感情更加冷淡生分了。
他面前的这支八路军队伍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卫立煌瞧见战士们从人群里走出,有的肩上扛着米袋,有的手里捧着瓜果,还有的拿着一包刚买的草药。
这些人回到队伍里,军官没拦着他们盘查,他们自己就排好队,整整齐齐地回了营地。
卫立煌更为吃惊的是,这些士兵竟然无一人逃走,离开时还笑着朝百姓挥手道别。
这样的场面,在国军队伍里根本是看不到的。
【思想上不跑的奥秘】
卫立煌实在憋不住,直接跑去问朱德,一脸疑惑地说:“老兄啊,你那些兵能随便上街逛,没人看着,也没人查问,你就不担心他们心思跑偏了,找个机会溜走吗?”
朱德被这个问题问得愣了一下,接着就爽快地大笑起来。他轻轻笑着,转过身对卫立煌讲:“卫长官,咱们八路军的战士可不会开溜或当逃兵,他们从投身革命那天开始,就清楚自己为何而战。”
卫立煌实在忍不住,又问了一句:“你咋就这么有把握呢?”
朱德并未马上作答。好一会儿,他才慢慢说道:“卫长官,咱们的战士跟你们的士兵可不同。他们不是被抓去充军的,也不是因为穷得没饭吃、冷得没衣穿才不得不穿上这身军装的。
他们都是主动站出来的,想着要拯救国家,守护自己的家乡,好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八路军的战士们心里清楚,他们的付出和牺牲都是值得的,是为了保卫家园,让老百姓不再遭受苦难。
卫立煌一下子愣住了。朱德的话让他头一回明白,八路军之所以这么团结,是因为大家思想上能想到一块去。
朱德并未打断他的思索,慢慢起身踱至窗前,用温和却坚定的语气说道:“卫长官,抗战打到这个地步,对手是日本军队,但要想最终取胜,光靠武器可不行。”
咱们得靠大家的信念,靠人心所向。只有每个战士都清楚自己为何而战,这样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
卫立煌心里头一震,他懂了朱德说的“思想上别掉队”,可不是随便说说,这其实是八路军这支队伍最核心的底气。
这位国民党军队的将领最后的下场,倒也算是称心如意了。
【虎胆忠义终得圆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卫立煌奉命前往华北地区,全力以赴投入抗战。在忻口战役中,他与八路军紧密配合,成功击退日军,为太原的防守争取了宝贵时间。
他指挥时,国民党军队和八路军配合得非常默契。卫立煌一心坚持共同抗日,哪怕物资匮乏,也顶住蒋介石的压力,给八路军送去了大批弹药和粮食。
这一行为在国民党里引发了很大的争论,可卫立煌一直觉得,只要是能抗日的队伍,都得同等对待。
1940年的时候,卫立煌当上了第一战区的司令,全权负责华北和黄河一带的安全防御。他在中原地区打仗时立下不少功劳,不过因为不肯过分打压八路军,慢慢就遭到了蒋介石的怀疑。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间的内战随即打响。卫立煌因力主国共两党和平共处,被蒋介石看作“不忠诚”。特别是1946年他在东北战场上指挥不当,被认为是对蒋介石“政治上不再忠心”。
蒋介石马上对他采取了冷淡对待的态度,不再给他安排重要职位。
卫立煌渐渐对蒋介石在抗战结束后一心只想打内战、不顾百姓生活的做法感到不满,还跟国民党内部的那些派系争斗保持了距离。
1949年,解放战争快结束时,蒋介石把卫立煌打发到了香港,其实,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政治放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之际,卫立煌通过多方人脉,辗转多次向当时的中央政府发去贺电表达祝贺。
1955年,周总理发出邀请,卫立煌便回到北京。回来后,他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还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
1984年的时候,卫立煌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64岁。
卫立煌是抗战时期的著名将领,在抗击外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胸怀宽广、心怀爱国之情,与八路军携手并肩,一同抗击侵略者,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中国抗战历史的关键篇章里,卫立煌的名字也牢牢地被记载了下来。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