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批准韩国建造核动力潜艇!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韩国未来20年流向美国的资金高达3500亿美元。 更戏剧性的是,这条被指定建造核潜艇的费城造船厂,早在2024年就已经被韩国韩华集团收购了。
这意味着,韩国人得在自己买下的美国船厂里,花天价请美国人帮自己造潜艇。 这笔账怎么算都透着古怪,难怪韩国国内民调显示,超过八成的民众直接炸锅,嘲讽这是“现代版的进贡”。
建造核潜艇,本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但特朗普偏偏用了“批准”这个词。 这个词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韩美两国在这件事上微妙的不对等关系。 韩国之所以需要美国的“批准”,根源在于一份名为《韩美原子能协定》的文件。
这份协定像一道紧箍咒,明确规定韩国必须获得美国同意才能进行铀浓缩,且严禁将核燃料用于军事目的。 没有美国点头并提供高浓缩铀燃料,韩国的核潜艇梦想就只能停留在图纸上。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向特朗普提出请求时,理由相当直接。 他说韩国现役的柴电潜艇潜航能力不足,难以有效追踪朝鲜和中国的潜艇。
为此,韩国承诺了巨额投资:2000亿美元现金,外加1500亿美元用于造船等产业合作,总计3500亿美元。 这笔钱是什么概念? 它相当于韩国每年要向美国支付175亿美元,而韩国一年的国防总预算也不过五百多亿美元。 这无疑是一笔极其沉重的负担。
尽管需要付出巨大代价,韩国对核潜艇的渴望却是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过去三十多年里,几届韩国政府都曾秘密或公开地推进核潜艇计划,但每次都因美国的反对或国际压力而搁浅。
韩国之所以对核潜艇如此执着,背后有多重考量。 从军事上看,韩国海军虽然拥有21艘性能不俗的常规动力潜艇,包括最新的“岛山安昌浩”级和刚刚下水的“蒋英实”号,但它们在水下的持续潜航时间最多几周。 而核潜艇可以潜伏在深海数月之久,具备无限的续航力,这对于长期跟踪朝鲜潜艇,乃至监视中俄在西太平洋的水下活动,意义重大。
更重要的是,核潜艇被视为大国地位的象征。 韩国近年来积极推进“蓝水海军”战略,希望将活动范围扩展到关岛甚至菲律宾海。 拥有核潜艇这块战略拼图,不仅能提升其对朝鲜的威慑力,更意在增强其地区话语权,减少在安全上对美国的绝对依赖,甚至为其先进的军工产品打开高端国际市场。
尽管政治上的“批准”已经拿到,但韩国要真正获得核潜艇,面前横亘着几乎难以逾越的技术和现实鸿沟。 首先,核潜艇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精密的武器系统之一,全球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其全套技术。
美国的小型核反应堆技术更是其最敏感的军事机密之一,历来只与最亲密的盟友英国有限分享。 即便在AUKUS框架下对澳大利亚,美国也未曾转让核心反应堆技术。 美国是否真的愿意向韩国转让核心技术,还是仅仅画一张大饼,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被指定的建造地点——费城造船厂,目前只是一家商业船厂,既没有处理核材料的资质,也毫无建造军舰的经验。 要将其改造为能建造核潜艇的基地,需要投入天价资金和漫长工期,这无疑是一场成本高昂的豪赌。
更何况,美国自家的核潜艇项目,如弗吉尼亚级,已经普遍延期两三年,供应链和人力短缺问题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新增一条生产线,可行性极低。
韩国自身也面临技术短板。 其在庆州设立的“文武大王研究所”虽在研发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但目前仍处于民用验证阶段,离军用差距甚远。 韩国在潜艇用大直径耐压艇壳制造等关键工艺上也缺乏经验。 这些都意味着,从“批准”到潜艇下水,还有一段漫长而充满变数的路。
韩国的核潜艇计划,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 最直接的反应来自朝鲜。 朝方已将此举视为“核对抗升级的信号”,并誓言加速部署自身的潜射核导弹。 这可能导致半岛本就脆弱的军事平衡被进一步打破,陷入“行动-反应”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部分政治势力也开始放风,表示应研究日本拥有核潜艇的可行性。 一旦日本跟进,东北亚地区很可能上演一场危险的核潜艇竞赛,让整个区域的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难测。
中国方面也已明确表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希望韩美切实履行核不扩散义务。 行动上,中国商务部已将参与此项目的韩华海洋公司旗下部分子公司列入清单,实施了制裁。 这对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的韩国造船业(2024年从中国进口了104亿美元钢铁产品)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告。
更深层次的隐患在于国际核不扩散体系。 向无核武器国家韩国转让武器级高浓缩铀,即便用于潜艇反应堆,也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可能严重削弱《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权威性。 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的专家珍妮·唐就直言,韩国的此举“无法提升周边地区的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