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外:一家公司市场份额不到1%,却在冲刺上交所主板,这戏码有趣得像反转剧。
重庆至信实业的IPO在2025年6月6日被受理,刚好五个月就上会,过程中完成两轮问询,检视的焦点不是她的成长速度,而是“够不够代表性”“合规有没有瑕疵”。
说到底,这是一出关于规模、合规与市场话语权的三角拉锯。
先把硬数据摆清楚:公司总部在重庆江北,注册资本1.7亿元,控股人陈志宇与敬兵掌控83.75%表决权。
主营汽车冲焊件和相关模具,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209,106.94万元增长到308,786.52万元,2025年上半年已达160,414.75万元。
剔除一次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呈稳步上行,2024年为18,472.25万元。
前五大客户贡献度很高,报告期内占比在近七成到八成之间,应收账款与存货在流动资产中占比较大,应收账龄主要集中在一年内。
交易所的疑问直指一处痛点:在千万辆级别的汽车市场里,冲焊件种类繁多、定制化强,基于产量测算出来的公司市场份额低于1%。
换言之,规模虽在增长,但放到整个细分市场里,很容易被认为“代表性不足”。
对比维度上,行业内有49家可比公司,2023年百强上市零部件公司多位于20亿到100亿元区间,至信2024年收入约30.88亿元,若单看收入,落在那个区间,具备一定代表性;若把可比口径进一步缩小,公司的排名也会水涨船高,2025年上半年主营业务已超过行业中位数,同行排名上升到18位。
有人会反对,说主板定位追求“行业标杆”,份额不到1%就别上来凑热闹。
支持这个论点的人会强调行业集中度更高的龙头有定价和话语权,投资者更青睐能代表行业趋势的企业。
反向观点认为,主板眼光不该只看“占比”,更要看成长速度、盈利能力与技术稳定性。
至信在收入、净利连续增长、毛利来源以车用钢材为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冲压、焊接等关键工艺,短板是轻量化铝压铸等一体化技术尚未覆盖。
合规层面,老账有亮点也有瑕疵。
公司史上存在农村集体资产以土地房屋入股但未完成权属变更、集体出资未实缴等情况;龙塔村村委会退出时并未收到对价。
当地政府在2024年出具函件予以确认,认定当时程序合规且不存在争议。
为补齐历史手续,股东在2021年以货币方式置换非货币出资,并由审计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复核报告,审计意见证明实缴已到位。
另有2010年形成的600万元债权在2015年转为出资,虽然流程瑕疵被现有股东确认无异议,专业机构也予以确认。
验资与收入函证方面,客户回函不一致或未回函的情况比例偏高。
公司与保荐机构、会计师采取替代程序,获取验收报告、结算单、发票与回款凭证进行核对,认为收入确认有可靠依据。
这里的现实是:面对大型客户,回函流程繁琐、确认节奏慢并不罕见,但对外部审查来说,回函缺失永远是需要说明的地方。
把这出戏放回更大的背景看,汽车零部件行业条目繁多,单一型号的市场份额往往很小。
企业能不能上主板,关键在于能否说清楚自己在细分市场的定位、可持续盈利能力和治理合规性。
至信的故事提示一个现实:市场份额少并不等于毫无价值,成长轨迹、客户黏性与应收管理同样重要;反之,规模数据漂亮但治理松散,也难讨好监管和资本。
读完这段企业自白,想问读者一个问题:看重行业代表性还是更看重成长与治理?
欢迎留言,一起聊聊哪里值得期待,哪里要盯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