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辛辛苦苦交了15年养老保险,不多不少,就按最低那档,到老了到底能拿几个子儿?
够不够每天加个鸡蛋?
这笔账,恐怕是每个在泥潭里摸爬滚打的普通人,夜深人静时都会盘算的一道题。
咱也不卖关子,今天就拿湖南的哥们姐们当个例子,把这笔账掰开揉碎了算算。
结果嘛,可能让你心里五味杂陈:月月过千是稳了,但你要想靠这点钱就翘着二郎腿过上神仙日子,那纯属想多了。
很多人一听算养老金就头大,什么计发基数、个人账户,跟天书似的。
说白了,你退休能拿的钱,主要就两块:一块是基础养老金,另一块是你个人账户里的钱。
前者像个大池子,所有交钱的人一起往里蓄水,国家再根据你交了多久、当地平均工资这些“规矩”给你分水喝;后者就是你自己的小金库,你交的钱按一定比例存进去,连本带息,退休后按月还给你。
好,上干货。
假设你是个灵活就业的“个体户”,在湖南按2025年最低的60%档次缴费,一个月养老这块大概是861.6块。
一年下来,就是一万出头,咬咬牙坚持15年,总共交进去15万5千多。
这笔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是多少人起早贪黑换来的血汗钱。
等到60岁光荣退休,咱们来算算“收成”。
那个大池子里的基础养老金,按公式一套,大概每月能分到914块。
你自个儿小金库里的钱呢,除以一个固定的“计发月数”(60岁退休是139个月),大概每月能拿435块。
两笔钱一合计,噹噹噹,1350块左右。
看到这数,是不是长舒一口气?
还好还好,过了一千块的“生死线”。
但先别高兴得太早,这1350块钱,在不同地方,那可是完全不同的购买力。
在湖南某个安逸的小县城,自己再种点小菜,不生大病,日子或许还能过得挺滋润。
可要是把这钱扔到长沙这样的大城市里,够干啥?
付完水电燃气,可能也就剩下楼下嗦几碗粉的钱了。
而且这里头有个事儿得拎出来单说,咱们刚才算的,还只是养老保险。
医保那头还没算呢,那也是个大头。
现在很多地方医保缴费年限可不止15年,奔着25年、30年去的都有。
这就搞得很多人很拧巴,为了减轻点眼前的压力,养老交职工的,医疗交居民的,玩起了“混搭风”。
居民医保一年几百块,压力是小,但报销起来,那额度和职工医保比,可就不是一个量级了。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两全其美,不过是权衡利弊罢了。
说到底,为啥那么多人就盯着最低档、最短年限交?
难道大家心里都没点数,不知道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吗?
当然不是。
这背后,是多少人被现实生活压弯了腰的无奈。
对于许多灵活就业者或者收入不高的朋友来说,每个月雷打不动地掏出近千块钱,本身就是一种“极限挑战”。
眼前的柴米油盐都得精打细算,哪还敢奢望几十年后的“诗和远方”?
这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有人装备精良,全程有补给;而大多数人,不过是穿着最普通的跑鞋,口袋里揣着两个馒头,目标仅仅是“跑完全程”,而不是去争什么名次。
交满15年,拿到一张退休的“入场券”,对他们而言,就是完成了任务。
所以,这最低档的15年,更像是一份最基础的社会保障,一张你老年生活的“站票”。
它能保证你挤上养老这趟列车,不至于被时代彻底甩下。
但要想在车上找个舒服的座位,甚至升级个卧铺,光靠这张“站票”显然是不够的。
还得靠自己年轻时多搬几块砖,多攒点“小马扎”才行。
那么问题来了,你那儿现在是什么情况?
每个月交多少,算过将来能拿多少吗?
评论区里聊聊,咱们互相交个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