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景象,怎么看怎么透着一股魔幻。这边厢,小鹏、比亚迪这些国内造车大厂,在新车上一个个地把激光雷达给拆了,那架势,恨不得跟这个曾经的“智能驾驶之眼”老死不相往来。
可另一头,一家叫禾赛科技的上海公司,就在这同一个月里,先是把美国自动驾驶巨头的独家大单稳稳揣进口袋,转身又敲开了港交所的大门,成了全球头一个美股港股两头通吃的激光雷达企业。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一边是寒气逼人,一边是烈火烹油。激光雷达这玩意,到底是快被扔进历史垃圾堆的“昨日黄花”,还是憋着劲儿要一飞冲天的“明日之星”?这背后,是一个中国公司花了十年,把一个被老外死死拿捏的行业,硬给掰成自己主场的狠故事。
从奢侈品到白菜帮子
把日历翻回到2014年,上海嘉定,一间普普通通的出租屋。孙恺、李一帆、向少卿,三个斯坦福、清华出来的脑袋瓜,正埋头跟一台自己攒的激光气体遥测仪较劲。他们哪儿能想到,这最初奔着工业检测去的小东西,十年后会在全球汽车圈里掀起这么大的浪。
那时候的激光雷达市场,姓“Velodyne”,一家美国公司。一台40线的雷达,人家张嘴就是8万美金,换成人民币五十多万,能在小城市买套房了。关键是不仅贵得吓人,你拿着钱还得排队等,产能就那么点儿。
这可把全世界想搞自动驾驶的英雄好汉们给愁坏了。尤其是当时刚起步的中国团队,这玩意儿哪是传感器,分明是奢侈品。不知道多少项目,就是因为买不起这个“眼睛”,最后活活给拖死了。
2016年,禾赛干了件让所有人眼珠子掉一地的事:不搞工业检测了,跨界,咱们去干激光雷达。圈里人都觉得他们疯了,但谁也没想到,这帮技术狂人就用了一年,真掏出个叫Pandar40的40线激光雷达。
东西拿出来一比,性能跟Velodyne掰手腕不落下风,价格直接砍到对方的三分之一。这一枪,算是彻底捅破了海外巨头们用价格筑起来的铜墙铁壁。中国的自动驾驶公司,总算用上了“买得起”的核心传感器。
这还只是个开胃菜。2020年,禾赛又扔出个“真128线”的半固态雷达AT128,那分辨率和稳定性,直接让理想、小米等12家车企排着队来下订单。到了2024年底,他们更是直接把桌子给掀了,一款叫ATX的雷达,价格直接干到了200美金。
曾经只有百万豪车才配有的黑科技,一夜之间,普通人咬咬牙也够得着了。
赢了天下亏了家底
市场研究机构YoleGroup的数据摆在那儿,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中国厂商占了84%的份额,禾赛一家就吃了37%,把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海外巨头,甩得连车尾灯都看不见。按理说,这剧本接下来就该是印钞机开动,数钱数到手抽筋了吧?
可现实这大嘴巴子,扇得人眼冒金星。你翻开这些行业霸主的财报,满篇都是红得刺眼的数字。龙头老大禾赛,今年一季度亏了1750万;老对手速腾聚创,上半年亏损更是冲到1.5个亿。一场看似风光无限的全球制霸,结果是自家人亏得底裤都快没了。
钱呢?都去哪儿了?答案简单又粗暴:价格战。整个行业都杀疯了,掉进一个“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里。就说禾赛,去年全年亏了4.76个亿,但交付量却从22万台涨到了超过50万台。你卖三千,我转头就敢挂两千三,为了抢车企的单子,赔本赚吆喝也得干。
下游的车企自己也打得头破血流,它们会把降本的压力,一层层地往下传,毫不留情。有车企高管甚至公开说,一个三千块的零件,我们内部的成本目标是九百。这话听着极端,却真实得让人心寒,激光雷达厂商们,正被这上下游的压力挤得快喘不上气了。
车企不要我自有去处
如果说价格战还是商业竞争的刀光剑影,那来自特斯拉的威胁,简直就是一场不讲道理的“降维打击”。马斯克从头到尾就瞧不上激光雷达,觉得摄像头就够使了,那玩意儿又贵又丑,纯属画蛇添足。
一开始,国内车企还把激光雷达当成个身份牌,没这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高端智能驾驶。但特斯拉卖得那么好,让越来越多的人心里犯嘀咕:这玩意儿,到底是不是非要不可?
更要命的是,连曾经最铁的盟友也开始动摇。华为、小鹏这些头部玩家,陆续推出了不带或者减配激光雷达的车型,目的很清楚,降价,抢市场。这招太狠了,等于直接从根儿上动摇了激光雷达“智驾之眼”的地位。
可就在乘用车市场一片“去雷达化”的哀嚎中,另一条赛道,风景却这边独好。那就是Robotaxi,完全没人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在这里,激光雷达的地位稳如泰山。道理很简单,家用车搞的是L2“辅助驾驶”,说白了,司机才是主角,出了事你得担着。Robotaxi可是L4,车里没人,一旦出事,责任全是运营公司的。安全,是那条碰都不能碰的红线。
你瞅瞅Waymo的第五代自动驾驶系统,车顶上密密麻麻装了5颗激光雷达,就是为了把安全这事做到极致。监管的指挥棒也指着这儿。美国NHTSA的安全指南,明确要求L4要有“感知系统冗余性”;欧盟的法规也要求L4车辆必须能扛住暴雨大雾这种鬼天气。
法规嘴上没说非用激光雷达不可,但它那精确测距和全天候工作的本事,是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拍马也赶不上的最优解。对Robotaxi公司来说,激光雷达早不是“选配”,而是上牌桌的“准入门票”。禾赛在这个高端局里,几乎是通杀的存在,2023年市场份额高达73%,全球前十大Robotaxi公司,八家都是它的客户。
汽车不疼机器人来爱
就在汽车这个“围城”里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禾赛和速腾们,悄悄摸到了另一把钥匙,一把通往新世界的钥匙——机器人。这个新战场,可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今年上半年,禾赛用在机器人上的激光雷达,出货量猛增了7倍。速腾那边,机器人业务的收入贡献更是冲到了28.2%。
机器人市场为啥这么香?首先,它能挣钱。今年上半年,机器人用的激光雷达,均价还在4800块左右,比起车载那两三千的“白菜价”,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看看速腾的毛利率就知道,一下子从13.6%蹿到了25.9%,财报里说得明明白白:感谢机器人业务。
更重要的是,这儿的游戏规则不一样了。在汽车圈,你就是个卖硬件的,车企要的就是一个标准化的“黑盒子”,越便宜越好。但在机器人市场,客户五花八门,有做割草机的,有做物流配送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客户要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硬件,而是一套拿来就能用的解决方案。
这可就给了激光雷达厂商天大的机会,从一个单纯“卖硬件”的,变成一个“卖服务”的。你可以搞“硬件+软件”的打包方案,附加值一下就上来了,也能从纯粹的价格肉搏里抽身出来。毕竟,机器人客户更在乎的是性能和稳定,而不是斤斤计较那几百块的差价。
结语
回过头来看,中国的激光雷达行业之所以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本质上还是在汽车这个庞大产业链里,没找对自己的位置。夹在中间,两头受气,没有议价权,最后只能沦为价格战的炮灰。所有被极限压缩的成本,并不会凭空消失,它们最终可能会以牺牲品质和性能为代价,只不过这笔账,暂时还没让消费者直接买单。
而机器人市场的出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给了一个宝贵的突围机会,让这些企业有机会从一个单纯的“制造商”,蜕变为一个提供解决方案的“赋能者”。这注定是一次艰难的跳跃,但对于深陷亏损泥潭的中国激光雷达产业来说,这或许是通往真正盈利的唯一那条路。
就像禾赛CEO李一帆说的:“我们不是在造雷达,而是在给未来铺路。”这条路,也许不在滚滚车流里,而在更广阔的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