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这个人,要说他是个好人,肯定有很多人反对。他当皇子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冷面王。另外,他性格孤僻,还有不少人说他刻薄寡恩。
但我觉得评价一个皇帝,不能看他是不是一个好人,而应该看他在位期间做了什么事。做的事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那他就应该算个好皇帝;做的事都是伤天害理的坏事,那自然就是个坏皇帝。
雍正在位虽然只有短短十三年,但他干的几件大事,可以说每一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甚至说是在给大清续命都不为过。当然,他也因此承受了其他皇帝没有承受过的巨大压力。
01 摊丁入亩
雍正上台之前的大清,收税都是按人头收,家里人多就交得多,穷人生了孩子不但不开心,反而发愁。很多人为了逃税,被逼无奈,逃离家乡,甚至有的直接逃进深山做了山贼。
雍正上台后,改成按田地多少收税,谁地多谁多交。有地的就交税,没地的就不用交税了。这样一来,直接减轻了没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农民自然高兴。
但是,那些地主大户们就不高兴了,以前按人头交税,他们交的很少。现在按土地收税,他们地多呀,自然就交的多了。于是,他们是想尽办法阻挠这个政策的实行。可想而知,这个政策在当时实行,是得有多难。雍正是在和全国广大的地主阶级作斗争啊,压力那是非常的大呀。
02 火耗归公
各省的地方官收税,为了方便清点以及账务统计,老百姓交的碎银子都要熔成官银,这熔化的过程,就会有损耗(“火耗”)。
以前这火耗多少全凭地方官一张嘴。说白了,火耗成了他们捞钱的手段。比如,你要交10两银子的税,但是地方官规定了火耗钱是五成,那你就要交十五两。
最终,朝廷收到的银子还是10两,假设真实的火耗是2两,那剩余的3俩就进了地方官的口袋。这事已经成了官场人尽皆知的惯例。既然是惯例,也就一直没人敢改。
雍正上台后,规定这个火耗钱收多少,朝廷说了算,然后火耗钱统一上缴国库,由户部再按需发给官员当补贴,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中间的贪腐环节,百姓交得税少了,国库也充实了,可谓是一举两得。
为什么发补贴,这个所谓的补贴,就是“养廉银”。因为清朝的官员每年的俸禄很少,也就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甚至有的官员连基本的生活开支都不够。但是官员们的开销可不只是生活开支这一项呀,人情来往,接待上官等等,这些总免不了。
之前有火耗钱,怎么都好说。现在没有了,但是有些开支确实避免不了。这点,雍正也知道。于是,雍正就想出了“养廉银”这一招,根据当地官员的情况,定期给官员发补贴。
说白了,就是提高了官员的工资待遇。这样一来,火耗钱直接上交国库,贪官没办法贪了。清官呢,工资待遇提高了,也没必要贪了。不得不说,雍正确实是把改革的好手。
清朝时期古铜板方孔钱币
03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在封建社会,当官的和有功名的人(士绅),是有特权的,不用服劳役,也不用交税(也就是不纳粮)。雍正上台后,要求当官的和士绅,也得服劳役、也得按规定交税纳粮。
因为雍正发现,自从大清入主中原以来,先是圈地,后来又是官绅兼并土地,经过顺治、康熙两朝,导致朝廷的税收越来越少。
因为土地都让这帮官绅们弄到自己名下了,而他们又不用交税,这样一来,能收的税越来越少。导致国库空虚,底层百姓不但没有地,还要服劳役。长此以往,势必引起大乱。雍正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坚定的改革。
但是,这项改革等于直接动了官绅们最核心的利益!官绅们肯定是拼了命的反抗。自古以来,改革失败,大多都是因为动了核心利益集团的蛋糕。
因为古代的官绅们他们不但有钱,他们还掌握着当时整个国家的权力,即使是皇帝,也要忌惮几分。要不怎么会有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说呢?雍正不但敢干,还干成功了。这不但需要莫大的勇气,还需要政治智慧。
04改土归流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云南贵州为主),长时间以来,都是当地土司说了算。他们根本不服从朝廷的管理,而且还时常会有叛乱发生。朝廷呢,因为云贵地处偏远,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所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雍正上台后,推行“改土归流”,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世袭的制度,将土司的权力收回,不再让土司管理地方,而是派朝廷的流官去直接管理,这样一来,加强了朝廷对边疆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文化融合。
当然,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是阻力重重,云贵总督鄂尔泰是三天两头带兵镇压当地的土司造反,最后才实行成功的。
恩施 土司城
05 他不是好人,但绝对是个好皇帝!
雍正的这些改革措施,可以说件件都是得罪权贵的事,但又都是为国为民的好事。如果不是有一身硬骨头,任谁也不敢这么干。
个人认为,雍正算是清朝皇帝里汉化程度比较高的皇帝了。或许也正因如此,他吸收了儒家文化里很多为国为民的思想,所以他才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改革措施并能贯彻实行下去。
试想,如果他不是为国家为汉人百姓考虑(毕竟汉人占绝大多数),也没必要实行这些改革政策。因为这些政策基本上都是得罪满清贵族,讨好普通老百姓的事。四爷,这一生,或许对不起满清贵族,但他对得起大清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清西陵的泰陵(雍正皇帝的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