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福建舰刚参军不久,美媒突然觉察,中国如今跟二战时期美国一样有底气

福建舰刚参军不久,美媒突然觉察,中国如今跟二战时期美国一样有底气

福建舰才亮相没几天,外头的风声就变了,美国那边一下子炸开锅,说中国现在的工业实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二战美国巅峰”。美媒翻来覆去琢磨这个话题,还把一名自家专家的话搬出来:美国沉迷单兵勇猛,却忘了产能这回事。对比之下,现在全球制造业谁都得让中国三分。

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舷号是18,算起来也就是刚进海军序列。这么点时间里美媒就开始焦虑,有人直接喊出“中国和当年那个‘民主兵工厂’美国差不多强”,意思够明白,就是怕中国像当年美国那样,一旦动员,全民生产线全力支持前线。

他们还专门挑后勤说事,不提什么驱逐舰、隐形轰炸机、潜艇这些花哨武器,而是盯着补给能力死磕。要是真打消耗战,美国自己承认撑不过去——只因中国造东西快,多,各行各业链条齐全,从船到钢铁再到电子设备,全都能转成军用货。

这一波炒作背后,其实老美挺慌。他们分析要真碰上大冲突,美国还能靠先发制人占点便宜,但拖长了拼消耗,就只剩败路可走。原因还是那个:中国工业体系太完整,“碾压性优势”不是吹的,无论导弹、无人机还是大批量补给,都能源源不断送上前线,这种速度和数量,美国根本追不上。

所以唯一招数就是拉帮结派,把盟友日本韩国拽进造船圈,再找澳大利亚、菲律宾还有帕劳做基地,用于修理装备和重新补给。但怎么盘算,总归觉得心里没底气,只能在舆论场上多下点功夫。

其实看得出来,美媒每次聊到“中国已如二战时的美国那么强”,总会忽略不少现实细节。不否认我国拥有全球独一份的全产业链体系,也确实具备韧性和效率。不过你真把所有维度拿出来比,比方说军事技术,比如航空发动机,还有卫星系统这些领域,现在依然是美国领先。而国际影响力方面,无论经济规则制定还是政治话语权,中国距离老美还有不小差距,并不是一句“工业很强”就能抹平所有短板。

最近一阵子除了媒体鼓噪,“中美开战”的声音也越来越频繁。有些评论直言,如果真有摩擦,美军只能指望盟友分担压力,自身光靠硬件或者人员素质早已不能决定胜负。在这种氛围下,每一个新动作都会被无限放大解读,比如福建舰服役,就引来无数联想与推测,说到底都是心态变化带来的反应罢了。

说到官方层面,更值得注意的是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最近的一系列表态。他干脆把当前世界局势描绘成“跟二战爆发前夕极为相似”,并且警告国内竞争对手正加速研发新式武器。从他的措辞来看,这不仅仅是在提醒同行,也是向全国上下释放信号,要国防工业赶紧加速升级换代,把预算拨足,把装备攒好,以免落后于别人一步棋。

赫格塞思摆出的姿态,一半在替本国企业争取政策资源,一半又是在制造危机感,让大家都有一种“敌人在门口敲窗户”的感觉,为进一步扩充海外部署提前铺垫理由。同时,他嘴里的外部威胁,也方便国内各种利益集团继续推动预算增长,实现更多订单流入相关行业。如果从政客角度理解,这套操作套路倒挺熟悉,既可以安抚民众情绪,又能顺手解决一些经济上的烦恼,比如贸易赤字扩大或增长乏力等问题,通过塑造对手来缓解内部压力也是惯常伎俩之一。

回头看看那些关于福建舰服役、美媒集体紧张,以及官员公开喊话这些事儿,很明显热闹背后的逻辑其实简单粗暴。一边是实打实的新航母入列,引发外界关注;另一边则是对于中国产业规模的不安情绪,被不断放大乃至夸张到了整个国家战略高度。当然,在某些关键技术层面,中美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鸿沟,不管怎么吹嘘综合能力,到最后真正见高低的时候未必只有产值数字起作用,还有很多软实力因素需要考虑进去,包括科技创新速度以及制度灵活程度等等,都没有办法用一次新闻报道完全讲清楚,所以网络上的观点多少都有点片面化倾向,经常是一句顶十句地吵个不停,本质却绕不开那些实际投入与长期积累的问题所在。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