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比0踢满120分钟,还在主场,最后竟然靠点球大战决胜,却连丢两球被淘汰——这种比赛放在任何强队身上,都是刺痛。
成都蓉城对阵河南队,本来实力占优,赛前一口气派出全主力,球迷心里都觉得稳了。
结果就是这一场,硬生生踢成了让人直摇头的翻车现场。
全场数据看上去也不算难看,成都蓉城控球率明显更高,射门次数压着对方打,但真正射正的只有3次。
10脚射门,射正率30%,这数据比他们整个赛季的平均水平低了一大截。
你怎么能靠这样的火力去赢一个防守反击扎实的对手?
更何况河南队那天的门将状态爆棚,扑点扑得飞起。
成都蓉城最大的问题,是后劲太差。
最近多线作战,主力球员几乎场场满勤,体能被透支得一干二净。
开局冲得猛,看着能压制河南,可时间一长,那股劲就像被拧干的毛巾——干巴巴的。
进入加时赛以后,跑动速率明显下滑,传球也开始频繁失误,甚至一些简单的二过一都做不到。
河南队的准备就聪明得多。
上一轮中超,他们大胆轮换,主力休养生息,把体能攒到这场生死战里用出来。
加时赛阶段,他们还能打出几次像教科书一样的反击,威胁成都蓉城球门。
真正拖到点球大战,河南队的心理优势就站在自己这一边了。
阵容厚度,是成都蓉城这场输球的根本伤口。
板凳深度不足,主教练徐正源根本不敢在联赛提前大量换人,否则中超位置可能保不住,可这样下来,到了关键的半决赛,主力们已经累得快跑不动。
在这种消耗战里,谁跑得动谁就有最后的机会。
战术准备上,也能看出差距。
成都蓉城对河南队的密集防守显得缺乏有效方案,更多是沿着边路起高球传中。
但河南的中卫线身高和争顶能力都在中超一流,费尽力气送进去的传中,不是被顶出来就是被门将没收。
中路渗透?
几乎没有出现,后插上打空当的跑位也不够积极。
点球大战的表现更是让人摇头。
罗慕洛和莱切特两名外援主罚点球,射门角度单一,动作略显迟疑,几乎是给了河南门将提前判断的机会。
这样的细节准备水平,你很难想象是在一支志在拿杯赛冠军的队伍里出现。
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成都蓉城其实在常规时间控制了比赛节奏,中场拦截效率不差,但到了前场30米区域之后,球就像撞墙一样推不进去。
锋线球员犹豫不决,明明能直接起脚的机会,却多停了两下,给了防守球员合围的时间。
结果是该打的没打,该传的没传,进攻威胁一再被消耗掉。
相比之下,河南队踢得非常务实。
整场不跟你拼控球,而是专心防守,再抓你的失误打反击。
他们的前锋速度快,几次突破直接制造了蓉城的混乱。
虽然没在90分钟内进球,但在消耗战中,河南队表现得更沉得住气。
踢到120分钟还没分出胜负,对主队来说本就处在心理劣势。
加上体能崩盘、战术单调、板凳深度不足,这一连串连锁反应,最后体现在点球大战的那两脚丢分上。
不仅是输球,更是把自己的短板赤裸裸地摆在了全国面前。
成都蓉城这场的败因,不只是运气问题,也不是单一环节的失误,而是体能、战术预案和人员配置三方面同时掉链子的结果。
只不过,比赛可不会等你修补短板——它会在你最脆弱的时刻,狠狠扎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