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与巴基斯坦把“攻其一即攻两国”写进共同防御条款,核武巴基斯坦正式并入海湾安全圈
导火索很直接:9月9日以色列空袭卡塔尔,美国的反应却冷得出奇,既无反制也谈不上庇护,海湾国家心里那根“美国可靠”的弦就此断了
这次签约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次醒悟后的站队——那种“该靠谁”的老问题,沙特给出了新答案
利雅得那天挂满两国国旗,王储和巴基斯坦总理签字后拥抱,镜头里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也在场,仪式感拉满,你能感到一种“我们不再犹疑”的情绪
夏巴兹的专机进入沙特领空后,四架F-15一路护航,落地利雅得,形式之外,是态度
协议的核心很硬:第三方攻击任一方,即视为对两国的侵略
这等于公开把威慑摆上台面,告诉所有可能的“第三方”,惹了一个,就是惹了两个
沙特的说法也很有意思,称这不是针对谁,也不是临时应激,而是把多年深入合作制度化,语气平静,但刀锋藏在字缝里
外界最敏感的一点当然是“核保护伞”
沙特高官被问到时回了句意味深长:这是“涵盖所有军事手段的全面防御协议”
但别急着脑补核保护伞落地,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就提醒,巴基斯坦为沙特提供核保护伞的可能性不大,技术操作、美国态度、地理距离,层层都是现实门槛
一句话:想象很热,现实很冷
追溯一下,两国的底色合作不是今天才有
1951年就有友好条约,90年海湾战争、2015年也门战火中,巴基斯坦都真刀真枪地为沙特安全站台,隐性军援一直没断过
这次是从“默契”升级到“明说”,从私下支持变成同盟文本
说白了,一个拿出钱和市场,把经济支点塞给对方;
一个拿出军力和威慑,把安全支点托给对方
沙特开出约100亿美元直接投资,叠加能源优惠和基建合作,给巴基斯坦这台老发动机加油加压;
巴基斯坦则把“核威慑背书+实战部队”作为回礼,把两人的关系从“朋友”调到了“安全共同体”
印度的反应几乎是当晚就来了,表态会“密切研究”这份协议对国家安全与地区稳定的影响
这句“密切研究”,在印度舆论里翻译就是:高度警惕
印巴之间本就脆弱,若局势再起波澜,沙特会不会卷入?
这不是印度媒体第一次这样问了
沙特人倒是释放了另一种平衡姿态:会继续发展对印关系,尽力为地区和平做贡献
话里话外,是在告诉所有人,利雅得想要的,是一个由它主导、但不被单一阵营绑死的秩序
把镜头拉回以色列
协议签完,以色列那边立刻升级北部防空系统,明摆着不想被“双线作战”的风险逼到墙角
同一时段,伊朗高官出现在利雅得,有媒体就解读为沙特提前打了招呼,照顾彼此修复中的关系面子
伊朗的态度很复杂,德黑兰嘴上称这是“核扩散行为”,但从牵制以色列的角度看,他们也未必真的不乐见
中东熟悉的相互掣肘逻辑,又一次把各方捆在一起
更大的背景也在变
过去一周,海湾精英们讨论最多的,是“美国的安全承诺是否还可靠”
以色列袭击卡塔尔这件事像是一记闹钟,提醒大家别再指望单一保护伞
于是你会看到,海湾国家集体开始“多元化安全伙伴”,这份沙巴协议只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更大胆的动向也在酝酿:埃及、卡塔尔等国讨论“阿拉伯版北约”,安全架构从“大国主导”走向“区域自主”,这话以前听起来像口号,现在越来越像路线图
这一切并非孤证
SIPRI的数据给了一面镜子:2024-2025年度,中东对美武器采购意愿同比下滑12%,对中国高端防空系统的咨询量却猛增40%
这背后不是一时兴起,是算账
买谁的武器,买的其实是“跟谁站在一起”的政治保险,海湾买家的算盘从“价格性能”跳到了“可靠性和可控性”
至于战机
有业内渠道传出,围绕高端战机的三方合作在推进,关键词包括以石油人民币结算、约32亿美元、歼-35AE等,细节未获各方公开证实,但方向已耐人寻味
我们不妨拿两段历史做对照
二战后,欧洲选择把命运绑在北约上,美国驻军、核共享、集体防御,那是一条“把安全外包给美国”的路;
日本也通过美日安保享受了同样的伞,只不过伞越撑越大,自己也越依赖
今天的海湾,正在试图走一条与那两者相反的路:不完全脱钩美国,但尽力把安全的主动权拿回来
这也是为什么,沙特会一边和巴基斯坦搞战略防御,一边还要留出同印度对话、与伊朗缓和的空间
多边下注,才是它的新安全观
回到巴基斯坦本身,这个国家的核门槛与常规军力并非摆设,但它也明白核牌不是随便打的
巴基斯坦方面的防务分析人士强调,有足够信心用常规力量保护沙特安全,无需诉诸核选项,这既是自信,也是克制
从这个角度看,沙巴协议的威慑力,未必靠核来撑,更靠“彼此会真上”的政治承诺
在中东,承诺有时比导弹更能改变对手的计算
外媒的解读各有侧重
有人说,这是在向美国和以色列发信号,告诉他们中东不再只看华盛顿的脸色;
也有人担心,这会让印度被逼着做出更强硬的姿态,进而拉高南亚风险
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剂“稳定剂”,虽然不是万能药,但能让潜在的冒险者先在心里打个问号
这份协议更像一记心理层面的止痛药,也是现实层面的安全打底,没那么热血,却很实用
当然,所有的同盟都不止写在纸面
钱能不能到位,项目是不是落地,军事实操如何衔接,情报共享能否顺畅,这些才是“同盟含金量”的真考卷
沙特用100亿美元加码,其实也是把话说满、把路铺平;
巴基斯坦把军队与威慑摆上台前,是在告诉外界:过去我们在幕后,现在我们站到幕布前
如果接下来再出现两起三方联演、更多联合防空与导弹预警合作,那这份协议就会从宣示变成架构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值得记住
CNN、金融时报等都提到海湾对美国“长期安全保证者”的可靠性日益警惕,这种情绪一旦在决策层固化,后续会体现在采购、演习、标准兼容、甚至结算货币上,安全与金融会绑在一起
看似离我们生活很远,其实不然
油价的一个小波动、汇率的一个小跳,都可能是这条链条的回声
总结一句:沙特与巴基斯坦的共同防御协议,是一根插进中东安全版图的楔子,它把过去的隐性支持明码标价,也把未来的风险重新分配
当“第三方攻击任一方即视为对两国侵略”成为新常态,地区的每一次军事决策,都会比昨天更谨慎一点
中东或许并不会更安静,但会更有章法
信源资料观察者网:《孙德刚:巴基斯坦为沙特提供核保护伞?中东会加强和中国的军事合作吗?》-2025年9月19日新黄河:《美国 “保护伞” 越发不靠谱,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议》-2025年9月18日癫剑狂刀:《中东大变局!沙特与巴铁达成防务合作,中国或迎来史上最大订单?》-2025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