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1964年核爆倒计时,张爱萍离场遭拦,周总理:这是关乎国运的绝密!

1964年10月,北京紫光阁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正值国家核试验进入倒计时,一场重要会议正在进行。会议间隙,开国上将张爱萍起身,提出需要提前离场参加一个外事活动。

然而,令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周恩来总理突然站起,截住张爱萍去路。他面色和蔼却语气坚定,询问张爱萍身上是否携带了任何会议文件。张爱萍当即确认没有。

保密:无条件的信任与警惕

周总理并未因此止步,他手指着张爱萍的衣兜,再次要求检查,哪怕是一张纸条也不能有。直到张爱萍将全身口袋都掏了一遍,确认空无一物,周总理才如释重负。他语重心长地解释:“核试验的保密可不是小事情啊,你邓大姐是老党员了,我从没对她讲过这事,她就不知道我们正在进行核试验。”这一幕,不仅体现了对核机密的极端重视,也折射出彼时国家面临的严峻考验。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曾三次对中国发出核威胁,包括在朝鲜战争和两次台湾海峡危机中,这让中国深感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威慑力量。然而,自主研发原子弹的道路异常艰辛。1960年7月,苏联撤走所有在华专家,终止援助协议,中国的原子能工业因此被迫暂时停滞。

破局:从徘徊到冲刺

技术受阻的同时,国家经济条件也异常艰难,甚至连百姓的温饱都成问题。这种背景下,中央高层对原子弹项目产生了意见分歧。一部分同志主张坚持,认为有了核武器便可摆脱威胁。另一些负责经济工作的同志则认为,应待经济好转再重启。

面对僵局,时任中央领导的刘少奇同志和毛主席最终决定,先派人深入调查。这个重任落到了时任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张爱萍肩上。早在1955年,他就参与制定国家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并提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等尖端武器的设想。

接到任务后,张爱萍深知责任重大。他特意请教了核科学家朱光亚,恶补原子弹基础知识,还找来大量相关书籍。他甚至邀请了大学学物理的刘西尧一同前往。他们与二机部长刘杰一起,实地走访了湖南、甘肃、青海等地的铀矿山、水治场、浓缩铀场和核武器研究基地,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

1961年11月,张爱萍和刘西尧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键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前期努力,中国核工业和原子弹研制已取得较大进展,只要国家加强协调、集中力量、调集资源,就有可能在1964年制成原子弹并完成核试验。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对毛主席最终确定“尽早试验”的发展战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戈壁深处的“不穿军装的军队”

随着核试验进入冲刺阶段,保密和环境成为新的挑战。核试验基地选址在西北偏远的戈壁滩,生活条件极为艰苦。1963年春天,张爱萍召集即将前往大西北的科学工作者动员。他引用王维的诗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激励大家扎根戈壁,投身“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戈壁滩昼夜温差大,夏季帐篷内温度可达47度,防化兵训练时,一身防化服能倒出几斤汗水。孔雀河水质苦涩,初期只能从两百多公里外运送泉水。科学家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

核试验仪器设备也相当有限。用于核爆取样的伊尔-12飞机,正常飞行高度不足。经过科学家努力改装,勉强达到要求,但安全性未经测试。张爱萍得知后,不顾上级劝阻,坚持亲自试飞,他说:“这次飞下来,我心里才踏实了些。”他将自己置于普通一兵的位置,秉持“一是下去,二是过细”的原则,亲临现场,对每个细节事必躬亲。

一次“东风-5号”发射前,检验部门发现油路上有个“阴影”。张爱萍严肃要求查清,最终发现竟是一根鞋带堵住了油路。自此,他定下规矩:进入装配车间,鞋带必须解下。这条规定,据说至今仍在执行。

周总理虽在北京,却对前线事务心系不已。他多次强调核试验要“更细致、更周到、更妥善”,“从难、从严、从实”,务求“万无一失”。张爱萍和刘西尧将这些指示总结为16字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成为“两弹一星”研制试验的基本原则。

中国“天才”的集体荣光

谈及中国科学的成就,不能不提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的他,从小展露非凡天赋。1935年,他怀揣对航空工程的热爱,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他在美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开发出美国第一枚弹道导弹。他曾担任美军上校,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楼,地位之高,当时无人能及。

美国曾极力阻挠钱学森回国,因为他一人顶得上五个师。然而,钱学森毅然回国,肩负起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重任。他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在导弹事业上的贡献巨大,至今世界上对“钱学森弹道”仍难以超越。钱学森在物理力学、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他的存在,正如爱因斯坦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

然而,世界上没有什么所谓的独立“天才”。无论是爱因斯坦、牛顿,还是钱学森、张爱萍,他们的成就都凝聚了无数时间、精力与努力。原子弹的成功,更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它是无数隐姓埋名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集体奋斗的结果。

历史的回响

1964年10月16日,14时9分40秒,中国首枚原子弹在马兰基地成功起爆。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冲天而起。张爱萍在爆心附近,通过电话向周总理报告。起初,技术人员也无法立即确定是核爆炸还是普通爆炸。直到王淦昌确认:“从整个蘑菇云的高度,普通爆炸产生不了这么大的能量,是真的核爆炸!”张爱萍才兴奋地向周总理转达:“是真的,我们的原子弹爆炸了!”

爆炸两小时后,一份经多方专家检测认定的报告签发: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威力,大约相当于两万吨TNT当量以上。这一刻,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有核国家。中国,自此不再畏惧来自西方的核威胁。

在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仅两年后,中国就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两弹结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枚氢弹也在马兰核试验基地试验成功。到1996年7月30日中国政府宣布暂停核试验,三十多年间,中国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建立起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

张爱萍将军曾被问及中国一边主张禁核一边进行试验的矛盾。他从容回应:“中国有句老话叫‘以毒攻毒’。没有核武器,就消灭不了核武器。”他还强调,中国有“两支军队”——穿军装的解放军,和不穿军装的国防科技工业队伍。搞尖端技术的人,也一定要有尖端思想。他将自己后三十年的工作都奉献给了“两弹一星”的伟业。这些成就,让新中国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