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苏超联赛月薪仅8000到12000元,退役的国足老将徐亮竟然都敢说“这个待遇狗都不踢”。你这是在开玩笑还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门槛的真相?真是太扎心了。明明咱们国家足球发展投入不少,但很多地方突然就变成了待遇大坑。别说留人才,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保证,怎么把足球搞起来?
我知道,有人会说足球本来就是个“普及运动”,低工资就低工资吧。退役的国脚都看得明白,放再多喊口号,未来想靠足球发大财、留人才,那真是天方夜谭。徐亮这些年也经历了不少起伏,退役后还在很多俱乐部跑龙套,但年薪低于50万,根本留不住心思。足球是运动,也是职业,就不能给点尊严吗?
可是你想想,国内一些二线俱乐部,工资能高点都算不错的,绝大部分都是挤破了头的底薪工资。你看那些“足球产业链”背后,除了个别“土豪”投资,绝大多数还是财务困窘、资源单一,怎么可能变废为宝?还真是个“惨”字。这个行业的生态环境,已经变成只要不出问题就算走运,想靠足球养活自己,真是笑掉大牙。
说别的,只要一提起国内足球,几乎人人都能找到一个“心酸”的故事。青年训练营名存实亡、俱乐部年龄年轻化成了“笑话”、一线队平均年纪逐年降低,根本没有什么长远规划。结果,留下的都是为了“混日子”、攒经验的打工仔,怎么可能会培养出像样的天才?
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还在坚持踢球?他们中间不少真是怀揣梦想,本以为努力就会有出路。当工资变成了“零”,基层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时候,就算再热爱,也得开始打退堂鼓。还记得当年有个同学,哭着跟我说:“我拜托,要么干劲十足,要么干脆不踢。”像这样被行业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每天都在拼搏,真是难得。他们可以坚持,硬撑过这个行业的寒冬,才是真的牛。
但我觉得,这其实也折射出整个体制的问题。你可以投再多的钱,建立再高级的场馆,但如果底层的工资没有保障,好像就没谈的必要。人才培养先不要谈了,留人就已经是大难题。你说,退役军人、前国脚都看得明明白白,普通年轻人还能幻想什么?谁愿意为了一个没有保障的梦想去拼。而且,还要面对“退役后无路可走”的现实。
你看那些国外联赛,一旦有青训系统,工资待遇绝对是位居第一档。球员还没有踢完职业生涯就能有保障,留得住的还是一批有梦想的年轻人。反观国内,连基本的工资保障都成了奢望,退役后的路都不明确。怎么能怪那些人不心灰意冷?
有人说,足球行业不能只看奖金和工资,更要看精神和热爱。可你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那个“热爱”是不是也被行业的冷漠、现实的残酷扼杀得差不多了?都说足球是梦想,但梦想还能支撑多久?
所以我越发觉得,不管怎么折腾,也别指望行业能马上变天。问题不在资金缺乏,也不在管理不善,而在于整个行业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留才留人,靠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待遇和未来可期的机制。
最后我觉得最讽刺的是,就算你真拼命打拼,付出再多,出来后还能得到什么?难道还要靠走关系、拼运气?真正让人心碎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知道,这条路走得越远,反而越难。职业足球变成了“有钱人玩的游戏”,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洋兴叹。
就算如此,还是得相信,总有人会看清这个圈子的本质,敢于突破。未来也许还能有希望,但要不要真走出这个泥潭,不是说喊就能办到的事。你说,咱们还能为这些年踢出来的年轻人,留得下一点希望吗?还是只能看着他们一个个灰头土脸地退场,叹一句:“这行,真心不适合我。”
声明:本文内容超过90%由作者原创,其余部分通过AI辅助查询收集和验证信息来源,所有内容均经过严格审核与复核。文章旨在传递正能量,杜绝低俗与不良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