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石达开攻打湖南时,赖裕新和何名标这两位大将闹个不休,闹得挺凶。石达开没啥调停这事的本事,何名标一气之下带了两万兵马溜了,石达开也拦不住,翼王的败局早就没救了。
单打独斗六年,石达开也没搞出啥像样的战绩,翼王在大渡河战败,结果被凌迟处死。说到为什么会败,没能延续杨秀清那会儿“战神”的光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还是因为石达开缺乏威信和手段,不太会应付内部的关系,这才是核心问题。
何名标和赖裕新的矛盾,其实不是没法解决,可偏偏石达开搞不懂得公平对待,导致后果挺严重。底下一些大将之间产生不合,怎么处理呢,还得靠点聪明才智,可石达开在人际关系方面嘛,显得太差劲了。
1857年,石达开自己出来闯荡,号召全国的兵马都跟着他一块创业。一路上,石达开成功拉拢了几个厉害的将领,其中有三个特别会打仗,分别是何名标、赖裕新和傅忠信。在天京事变之前,这三位的战功比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更亮眼。
何名标早年跟着石达开,是翼王最坚定的亲信,战绩相当不错。不管是对付八旗、绿营,还是湘军,他都拿得出手。湘军的名将江忠济,最后还是被何名标打死的。
江忠济,江忠源的弟弟,勇猛善战。在长沙战役中,独自守住缺口,搏斗中击倒几十个敌人,单兵作战能力相当出众。在通城之战里,何名标与江忠济激战了三天三夜,歼灭湘军三千,还斩了江忠济。
赖裕新也是石达开嫡系,金田起义以后就一直跟着石达开打仗。1855年,石达开在江西展开行动,赖裕新冲在前线,攻占了瑞州,立了第一功,并守住了城池。
瑞州之战,赖裕新与曾国藩、曾国华、吴坤修、刘腾鸿、刘腾鹤等人激烈对抗了两年。其中,刘腾鸿仅次于李续宾和蒋益澧,是罗泽南系湘军的第三号猛将,最终被赖裕新击死。
何名标、赖裕新这两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将军,打得湘军闻风丧胆,手上都留有斩杀湘军名将的战绩。可偏偏他们在战场上遇到麻烦,到底是啥原因呢?而石达开又是怎么想办法解决这些困局的呢?
1857年5月,石达开去外头闯荡,沿途贴出告示,呼吁太平军跟随自己走。何名标在湖北通城,马上前来加入翼王队伍,成为第一个投靠的方面军大将。
赖裕新因为瑞州陷入困境,才突然突围出来,赶往福建追随石达开。这会儿,何名标已经跟着翼王干了一年多了,赖裕新算是新加入的成员。
石达开一旦自己单打独斗,要么是打输了,要么还在败退的途中,脸都灰掉了。1858年冬天,他又跑到闽北打仗,又是一场惨败,跟着他的那些帮手也都一个接一个走掉了。
杨辅清的七兄弟,林彩新天地会的成员,石镇吉、石镇常兄弟,再加上悍将胡其相等的伙伴们,大家都在闽北跟翼王阵营划清了界限。看起来,石达开现在已经算不上战神了,连番败仗让人觉得他前途堪忧。
石达开如今陷入低潮,赖裕新前来投靠,把瑞州的主力都带了过来,翼王看到后特别高兴。就这样,石达开就开始依靠赖裕新,把重任交给他,任命他为骑兵的指挥,领导右路军。
石达开这么一搞,何名标就不爽了,毕竟他和赖裕新在单打独斗之前就有过摩擦。何名标觉得不服气,但石达开也没倒人情,没去安慰他。倒是希望赖裕新能多立点新功,让何名标的想法有所改变。
1859年头,石达开冲击南安,又回到江西那边。打南安的时候,何名标和赖裕新一块出手,俩人同时猛攻城池。何名标从东门突进去,赖裕新从西门冲进去,石达开终于站稳了脚跟。
在南安之战中,何名标和赖裕新都立了不少功劳,可是后来石达开的一番安排引起了何名标的不满,最终他决定带兵离开,摆脱石达开的指挥。
石达开在南安时,制定了进入四川的策略,打算像刘邦、刘备那样建立自己的根据地。1859年5月,他从江西出发,向湖南进发,准备从这里踏上进入四川的路,可惜事与愿违。
赖裕新、傅忠信在攻打湖南时,都是各自单枪匹马,承担着具体的战斗任务。何名标则跟随着翼王的主力部队,紧紧跟在后面,攻入湖南,围攻宝庆,打算搞一场精彩的胜仗。
进入湖南之后,太平军起初打得挺顺利,可轮到石达开论功行赏时,出了点差错。赖裕新赏赐了不少,何名标拼尽全力冲锋陷阵,可赏赐却只有赖裕新的一半,他对此非常不满。
赖裕新战功确实显耀,何名标也算不错,只是翼王没给他展现的机会,被赖裕新抢了风头。何名标心里不服,经常跟赖裕新争论,非得比个高低,还当面向石达开抱怨。
此刻敌情严重,手下的大将闹起了矛盾,这可是兵家大忌,可偏偏石达开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去调解。除了劝解几句外,他也无计可施,何名标和赖裕新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何名标一气之下带走了2万精锐,奔广西去战斗,和石镇吉合作起来。
1859年8月,石达开在宝庆遇到失败,被迫退到广西,刘长佑带兵紧追不舍。与此同时,石镇吉和何名标合围桂林,不过石达开没去支援。石镇吉在百色遭到湘军包围,而石达开也没有出手救援,结果石镇吉被土司俘虏了。
何名标其实也不想再跟着石达开混了,即便他身子骨差点扛不住,也没打算重新归队,而是独自跑去联系富川、贺州的天地会武装,打算北上一举攻打湖南,可没想到兵败身亡了。
何名标和赖裕新的矛盾,其实大小还算可以调和,不是没法搞定,可是石达开真是太考验人情世故了。面对人际关系以及那些复杂的内部难题,翼王的本领明显不够,搞不好就会吃亏。
1856年12月,石达开回来京城帮忙掌政,却非得要把秦日纲和陈承瑢给弄掉,搞得洪秀全心里挺忌惮。洪仁发、洪仁达被封了王爵之后,石达开越发不满意,干脆带着兵力,自己跑到外头搞起了独立行动。
洪秀全对石达开掣肘,这事儿一点都不稀奇,君王不放心下属,算不上啥新鲜事。至于石达开嘛,典型的冲动性格,他直接带兵离开,缺少冷静与忍耐,像是在赌气似的。
1858年那个冬天,好些加盟者从闽北悄悄走了,石达开也没办法留住人,也没有别的办法应对这些离去的伙计。不过,这些走掉的都是加盟军,不是他的嫡系兵马,石达开还能打得过江西,争夺南安。
何名标,石达开真正的嫡系,这次走了,他也拦不住,事后又不追究,的确是个错误。嫡系兵马跑掉了,军心自然会动摇;事后不追究,反而会让其他人觉得可以效仿,甚至会“鼓励”他们也离开。
就连嫡系都不听石达开的指挥,石达开自己那些嫡系的将领还能解决得了矛盾吗?谈啥创业嘛!到了1860年7月,70个将领加上20万的杂牌军,分批次都退出了石达开的阵营,又回到太平天国那边,石达开也是阻止不了,翼王败亡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从何名标事件可以看出,石达开并不是那种真正擅长创业的领袖,他缺乏管理部下的能力和手段。石达开还太年轻了,那个时候才26岁,尚显稚嫩,缺少成熟稳重的气质。
东王杨秀清掌控大局,石达开就专注打仗,觉得啥事都不是事儿。没有杨秀清这统筹全局的脑子,啥都得自己扛着,石达开显然撑不住,翼王缺乏当大帅的决断力和手段。
手底下的人闹矛盾,其实并不算啥大事,反倒还能变成推动战斗的动力,关键在于怎么处理,让双方都觉得大帅公平公正,没有怨气。这个方面,石达开就比不过刘光世。
刘光世打仗的本事可能不算顶尖,但他能巧妙地应对王德和郦琼这两位关系紧张的猛将,让他们两个的矛盾反倒成了他的助力。就是有这么个本事,他虽以逃跑出名,但他的部下却屡屡获得胜利,这反倒显出他在用人和调度上的一番心思。
何名标和赖裕新之间的矛盾虽说不少,但还没到王德和郦琼那样激烈的地步。如果石达开比起刘光世那份手段和本事再强一点,几乎也不会一路孤单行走,把士兵带走一批又一批,队伍渐渐缩小,在广西几乎快成了孤家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