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高185厘米、体重超150斤的记者,在台风“韦帕”的狂风中步履维艰,甚至被吹得踉跄倒退——这并非电影特效,而是近日在广东中山翠亨岸边真实上演的一幕。这画面迅速引爆网络,直观展现了台风的巨大威力,也再度将新闻工作者在极端天气下的“逆行”精神推至公众视野。然而,在为记者们的职业坚守点赞之余,一个尖锐且不容回避的问题也随之浮现:面对日益频繁且强度递增的极端天气,我们的新闻防范机制,究竟还差在哪?
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锋一线,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公众传递最真实的灾情信息,满足社会知情权,并凝聚救援力量。这种现场报道的不可替代性,是任何远程技术都无法完全取代的。然而,“记者被吹走”绝非孤例。回溯过往,台风“利奇马”中记者被吹得头发凌乱、脸部变形,甚至难以站稳的画面仍历历在目。这些事件无情地揭示了当前极端天气报道中,媒体对一线记者安全保障机制的深层缺失。这种缺失,不仅直接危及个体生命,更可能在信息传播链条上引发连锁反应,扭曲公众对风险的认知,进而削弱社会整体的应急响应效率。
当前媒体在极端天气报道中的安全保障机制,存在多重具体且致命的缺失。
其一,安全管理协议缺乏细致操作规范与强制性执行力。 多数媒体机构仅停留在“注意安全”“做好防护”等笼统的原则性指示上,却鲜有针对不同极端天气等级(如台风风力等级、暴雨红色预警)的具体行动指南。例如,何种风力等级下禁止记者进入特定危险区域?何时必须强制撤离?现场安全员的职责边界与紧急联络机制是否清晰?这些关键环节的缺失,导致记者在瞬息万变的现场缺乏明确的行动指南和安全决策依据。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行业竞争对“第一手资料”的狂热追逐,以及对成本的严苛考量,常常使严格的安全流程被视为效率障碍,从而被默认或规避,这无疑加剧了记者面临的风险。
其二,技术投入不足且缺乏针对极端环境的专业性。 现有装备多为通用型防护用品,如普通雨衣,其防护等级远不足以应对极端风力、暴雨、低温等特殊环境。专业级高强度抗风连体防护服、能在强风暴雨中稳定传输的卫星通讯设备、具备生命体征监测和精准定位功能的穿戴设备,这些本应成为标配的装备,却普遍缺失。尽管无人机技术日趋成熟,但高抗风等级的专业无人机在媒体报道中的应用仍显不足,迫使记者不得不亲身冒险。这种技术投入的滞后与安全认知欠缺,是导致记者“裸奔”于风暴之中的深层原因。
其三,人员培训流于形式或覆盖不足,缺乏实战性和针对性。 多数记者可能只接受过基础的新闻采编培训,而缺乏针对极端天气下的专业风险识别、野外生存、自救互救、急救知识和心理韧性训练。团队内部对危险区域的判断标准、紧急情况下的协作配合流程也往往模糊不清。这种培训的欠缺,使得记者在突发状况下缺乏必要的专业应对能力和团队协同意识。更令人担忧的是,将冒险行为误读为“敬业”的职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安全隐患,模糊了“职业精神”与“无谓冒险”的界限。
这些缺失环节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记者在极端天气报道中面临的巨大风险。当记者无法安全有效地抵达现场,或因设备受损、人身安全受威胁而无法传回准确信息时,公众获取的灾害信息将变得不完整或滞后。这会直接影响公众的风险判断和决策,例如是否提前储备物资、是否出行等。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上未经核实的UGC内容和算法推荐,可能过度渲染惊悚画面,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或因信息不准确而误导公众低估风险,导致非理性行为,进一步加剧社会应急体系的压力,最终削弱整体的风险抵御能力和信息安全保障。因此,升级极端天气下的新闻防范机制,刻不容缓,这已不仅仅是媒体行业的内部问题,更是关乎社会韧性的公共议题。
媒体机构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从根本上重塑安全保障体系。这包括:强制性投入研发或采购更高标准的极端天气防护装备,并确保其普及使用,将其视为不可削减的成本。 建立并严格执行详细的风险评估流程,明确“安全第一”的报道原则,必要时可考虑远程报道技术,如高抗风无人机、智能传感器等,以科技手段替代人身风险。加强记者在极端环境下的安全培训,包括应急自救、风险规避、心理调适等,并将其纳入常态化考核。同时,媒体应与气象、应急管理部门建立更紧密的联动机制,获取最权威的实时预警信息,为记者提供精准的现场风险指导。新闻的价值在于真实与生命,保障生命安全是新闻真实的前提。让记者安全地报道,才能让社会真正安全地获取信息,有效应对挑战。否则,每一次“被吹走”的画面,都将是对公众知情权和整个社会风险抵御能力的一次无声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