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2小时直达旅游圈#
孙颖莎又被欺负了!这回裁判竟然在横滨直接掏出黄牌,一个35拍的超长回合打完,擦个汗都不行?我们国乒在外面受了委屈,我就想问问,身为国际乒联副主席的刘国梁,这事儿他到底管不管?
一直都有个疑问,为什么我们国乒队员在国际赛场上总感觉像是在“客场”作战,而且这个“客场”不仅仅是指观众,连裁判都好像不待见我们。
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刘国梁现在身居高位,按理说国乒应该更有底气才对,可现实呢?现实是我们的世界第一孙颖莎,在刚打完一个足以载入年度十佳球的35拍长回合后,只是想擦擦额头的汗,调整一下快要爆炸的呼吸,裁判就迫不及待地亮出了黄牌。
这个判罚简直就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首先,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般都是先给个口头警告,提醒一下运动员,这位胖裁判倒好,直接跳过流程,上来就是一张“黄宝石卡”,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牌似的。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当时是日本选手桥本帆乃香的发球轮,就算要判罚拖延时间,那也应该是针对发球方啊,怎么判到接球的孙颖莎头上了?这道理就好像足球比赛里,进攻方准备罚任意球磨磨蹭蹭,结果裁判给了防守方守门员一张黄牌,你说可笑不可笑?
这个判罚的直接后果就是打乱了孙颖莎的节奏,影响了她的心态,也让比赛的走向瞬间变得微妙起来,尤其是在对手是东道主选手的情况下。
国际乒联的规则里写着运动员不能“不合理地拖延时间”,但什么叫“不合理”,它从来就没说清楚。
究竟是10秒,还是15秒?这个模糊地带给了裁判太大的操作空间,说白了,就是看他心情。
我们总说,刘国梁是中国乒乓球的功臣,现在更是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了国际乒联和WTT的高层。
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国乒因此享受到什么“主场哨”,甚至连最基本的公平竞赛环境有时候都得不到保障。
难道他在国际乒联真的只是个虚职,一个象征性的摆设?
中国乒乓球实在太强大了,强大到成为了世界公敌,这就像NBA里的乔丹和詹姆斯,只要有身体接触,裁判的哨子八成都会响在他们身上,这就是一种“平衡”,一种“打破垄断”的心理在作祟。
桥本帆乃香是日本选手,在横滨比赛,裁判的心偏向她,我们也能理解,毕竟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嘛。
可是理解归理解,这种直接把双重标准摆在台面上的做法,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
当然,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是孙颖莎的回应。
在遭遇了如此不公的判罚后,莎莎没有选择和裁判过多纠缠,而是把所有的怒火和能量都倾注到了球拍上。
决胜局一个干脆利落的11-1,直接把对手打懵,也把那位胖裁判的脸打得啪啪响。
这一场胜利,也终结了这位所谓的“日本第一削球手”对国乒选手的11场连胜纪录,真是大快人心。
赛后那位桥本选手还不怎么服气,说什么“感觉到对方对我的技术有所忌惮,她打得很吃力”,听听这叫什么话?一个被11-1横扫的选手,哪来的自信说世界第一忌惮你?不服气,下次再打,保证还让你“吃力”。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体操赛场上的拜尔斯,因为她的动作难度太高,国际体联甚至不愿意用她的名字来命名,生怕别的选手模仿不来而受伤。
这听起来是为了运动员好,实际上何尝不是一种对绝对实力的变相压制?孙颖莎今天遭遇的,就是乒乓球赛场上的“拜尔斯时刻”。
所以,这次黄牌事件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错判漏判,它暴露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刘国梁作为“朝中人”,是不是应该拿出更大的魄力,在国际乒联的会议桌上为中国队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去推动规则的细化和完善,别再让我们的运动员用11-1的悬殊比分去对抗不公平。
今天下午,孙颖莎还要迎战东道主的另一位新星大藤沙月,这又将是一场硬仗,可以预见,场内场外的困难绝对不会少。
实力是硬道理,但我们更希望看到一个不需要用11比1来打脸裁判的公平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