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且充满传奇色彩的苦难征程。在这漫漫征途之中,湘江战役宛如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痕,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长河里。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以及它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其成为长征历史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而其中,关于湘江战役牺牲人数的问题,却如同被一层厚重的迷雾所笼罩,众说纷纭,错误之论甚嚣尘上,尤以 “牺牲五万多人” 的说法流传最广,但这不是历史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情况存在较大偏差。
探寻真实的历史细节,不仅是对先烈们的尊重与缅怀,更是我们正确理解中国革命艰难历程、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石。若任由错误信息传播,不仅会误导大众对历史的认知,更可能使后人无法真切体会到革命先辈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与坚定信念。因此,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深入探究每一道封锁线的伤亡实际情况,从而拨开笼罩在湘江战役牺牲人数上的重重迷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一、初涉险途:第一道封锁线的交锋
1、战前局势:陈济棠的算盘与红军的困境
1934 年,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 “围剿”,并精心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妄图将红军扼杀在摇篮之中。其中,第一道封锁线设在赣南到粤北之间,由广东军阀陈济棠的部队负责把守。陈济棠,这位在广东经营多年、有着 “南天王” 之称的地方实力派,并非蒋介石的嫡系,他与蒋介石之间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利益纠葛。
蒋介石深知陈济棠的心思,在兵力部署上采取了北重南轻的策略,企图将红军逼进广东境内,借红军之手削弱粤军,从而达到 “一石二鸟” 的目的。陈济棠自然也洞悉蒋介石的阴谋,他一方面担心红军进入广东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更害怕在与红军的交战中损耗自身实力,让蒋介石坐收渔翁之利。于是,陈济棠在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表面上积极布置防线,修筑碉堡、挖掘战壕,摆出一副与红军决战的架势;实际上却在暗中盘算着如何既能应付蒋介石,又能避免与红军发生正面冲突,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实力 。
此时的红军,由于第五次反 “围剿” 的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初期,红军不仅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还带着大量的辎重物资,行动极为迟缓。这些辎重包括了各种笨重的机器设备、印刷器材、军工物资等,甚至连造币厂的机器都被带上了长征路。据记载,当时红军的队伍拉得很长,行军速度最慢时一天仅能前进十几里路,这使得红军在突破封锁线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2、突破过程:巧妙周旋,以智取胜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红军领导人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早在出发前,中共中央就敏锐地察觉到了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并决定利用这一矛盾,开展统战工作,为红军的突围创造有利条件。朱德、周恩来等人亲自与陈济棠进行秘密接触和谈判,最终双方达成了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互相借道的和平协议。陈济棠还向红军赠送了食盐、子弹等物资,帮助红军解决了部分物资短缺的问题。
10 月 21 日,红军各军团开始突围。红一军团、红九军团为左路,红三军团、红八军团为右路,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居中,红五军团担任后卫。在越过第一道封锁线时,虽然红军领导机关将 “借道” 行动通知了陈济棠,但由于信息传达的滞后性,粤军前沿部队还没来得及接到放行的通知。因此,双方仍展开了激烈战斗。上午 10 时,当红三军团红四师向新田百石村摸索前进时,被百石守敌信丰的 “铲共团” 常备第二中队发现,中央红军长征第一仗 —— 百石战斗就此打响。在红四师师长洪超、政委黄克诚的亲自指挥下,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百石附近的制高点。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铁丝网,翻过深深的壕沟,向高处的碉堡冲去。经过一番激战,红军成功攻克了百石村,歼灭守敌,为后续部队的前进打开了通道。
与此同时,左前锋红一军团第一师也于 21 日下午 4 时向信丰新田守敌发起进攻。面对敌人的顽强抵抗,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奋勇冲锋。经过激烈战斗,红一军团第一师歼敌 300 余人,并毙伤金鸡守敌 200 余人,占领金鸡圩。随后,红一军团第一、二师向信丰西南全速追击,将溃退途中的粤军教导团拦截于信丰石背山隘,击毙俘虏敌人各 300 余人,缴获大批辎重。在战斗中,红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超的军事技能,给粤军以沉重打击。
随着战斗的进行,粤军逐渐明白自己面对的是红军主力的大规模行动。在得知红军的真实意图后,粤军按照与红军达成的协议,稍加抵抗后主力即全线后撤,向安远、信丰、南康集中。红军部队也遵守协议,对后撤的粤军未作深远追击,主力按照原定计划向信丰东南地域推进。22 日,左路红一军团部队与从重石、版石退往安西的粤军第 1 师两个团遭遇,双方激战数小时,粤军不支,向安西逃跑。红一军团部队发起追击,共歼灭其约一个团,并乘势向安西发展。右路红 3 军团在向白石圩前进时,前卫红 4 师第 11 团突遭粤军截击。师长洪超指挥红 11 团奋力反击,很快将粤军击退,但不幸的是,洪超在战斗中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为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3 日凌晨,红四师乘胜一举攻占古陂,敌人大部被歼,残部逃向安息。担任右翼拱卫的红八军团,也于 22 日随红三军团后侧跟进,在赣县王母渡击溃守敌,西渡桃江。24 日,担任左翼拱卫的红九军团,紧随红一军团跟进,将敌击溃,占领安息圩,随后西渡桃江。同日,军委第一、二野战纵队也在小河口渡过桃江。担任野战军后卫的红 5 军团,在赣县窑下一带西渡桃江。至此,整个红军顺利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
3、伤亡实情:小损失,大意义
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中,红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损失了三四千人。这些伤亡主要集中在战斗的初期,由于粤军前沿部队未接到放行通知,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交火。在百石战斗、新田战斗等一系列战斗中,红军战士们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许多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尽管有损失,但红军成功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为后续的行动争取了宝贵的先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次突破让红军打破了蒋介石的 “天罗地网” 计划,顺利迈出了长征的第一步,为红军保存了有生力量,也让红军在战略上获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得以继续向西挺进,为后续突破其他封锁线和寻找新的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二、再遇险阻:第二道封锁线的较量
1、敌军部署:仓促设防,漏洞百出
蒋介石在得知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如梦初醒,意识到红军此次行动并非小股部队的骚扰,而是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他急忙调整部署,急电陈济棠、何键,要求他们火速出兵,在湘粤边境的汝城、仁化、城口间构筑第二道封锁线,务必阻止红军西进。然而,此时国民党军内部矛盾重重,兵力分散,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的堵截力量。
湘军何键部虽接到命令,欲全力阻止红军进入湖南,但部队尚在收拢并次第向湖南衡阳、郴县之间集结,在湘粤边地区只有一个旅和部分地方保安团,对堵截红军是有心无力。何键深知红军的战斗力,也清楚自己的部队尚未集结完毕,正面与红军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他一方面向蒋介石叫苦不迭,请求增派援兵;另一方面,暗中保存实力,等待其他部队到位后再作打算。
粤军陈济棠部则另有打算。桃江沿岸的交手,使陈济棠充分领教了红军部队的战斗力,因而接到蒋介石的电令后,他既怕红军挥师入粤,又不愿正面堵截红军,况且他已经与红军签订了让路协议,更不愿与红军死打硬拼。为了敷衍蒋介石,他只命李汉魂率三个师赶往乐昌、仁化、汝城附近,参加堵截行动,而将主力第 1、第 2 军和几个独立师部署于粤赣边地区,防止红军南下,确保广东地盘不失。同时令参加堵截红军的部队小心行动,切不可贸然出击。因此,李汉魂率领堵截的部队行进缓慢,行进数日,才只有一个旅赶到了仁化地区。
2、红军应对:避实就虚,艰难前行
面对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红军本有机会集中力量,创造战机,打一两个歼灭性的胜仗,彻底打乱国民党军的追堵部署,争取主动。然而,博古、李德等人却急于夺路西进,采取了消极的避战方针,由反 “围剿” 作战中的冒险主义、堡垒主义变为了战略转移中典型的逃跑主义,正如毛泽东所形容的那样,是 “叫花子打狗 —— 边打边走”,敌人来了打一下,打完之后就走,不仅对可以消灭的敌人据点没有夺取的计划,而且对前进道路上能够消灭的敌人也一味避战,致使整个战略转移行动机械呆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10 月 29 日 7 时,中革军委确定,红军应于 11 月 1 日进至沙田、汝城、城口及上堡、文英、长江圩地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这一地区地处湘粤两省交界的山区,虽然守军以保安队居多,但没有见过正规红军,且没有想到红军会来得如此快,防务松懈,但道路沿线碉堡相连,大队红军通过也非易事。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2 日,中央红军兵分三路由江西的崇义猛扑湘粤边境的汝城、城口,进逼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配合下,红军摧毁敌人碉堡 30 余座,在城头、太来圩、大坪等地重创敌军。11 月 2 日夜,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奉命发动突袭,攻占城口,俘敌 100 多人,缴获枪械数百支、子弹一万多发及粮食、煤油等物资,标志着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在城口,红军得到自苏区突围后的第一次休整,缓解了连续长途行军作战的疲劳,同时筹措了大量物资。
红军在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过程中,虽然没有遭遇大规模的激烈战斗,但由于行军路线艰难,部队减员情况依然较为严重。许多战士在长途跋涉中因饥饿、疾病、疲劳等原因掉队,一些新兵更是难以适应艰苦的行军生活,选择离队。此外,国民党军的小规模骚扰和袭击也给红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3、损失统计:悄然而至的人员折损
在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中央红军伤亡数百人,红军总减员 9700 余人。这些减员主要是因为急行军导致的掉队人员增多,以及在一些小规模战斗中的伤亡。尽管与后来的湘江战役相比,这一损失似乎相对较小,但对于红军来说,每一个战士都是宝贵的革命力量,每一次减员都意味着革命的困难在增加。
三、浴血奋战:第三道封锁线的恶战
1、铁壁合围:蒋介石的杀招与决心
蒋介石在红军接连突破两道封锁线后,恼羞成怒,决心在第三道封锁线给红军以致命一击。这第三道封锁线设在粤汉铁路沿湘南郴县、良田、宜章至粤北乐昌一线 ,他调集了粤军李汉魂、余汉谋部与嫡系部队联合防守,企图将红军困死在此。
粤军在这一区域经营已久,碉堡成网,道路险峻,每一座山头都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形成了一个 “十字型死锁区”。蒋介石通过南昌行营督战,要求各部队务必坚守阵地,不得让红军前进一步。他甚至下达了严厉的军令:“如有畏缩不前、擅自后退者,格杀勿论!” 国民党军队在这道封锁线上布置了重兵,火力配置极为强大,轻重机枪、迫击炮、山炮等武器一应俱全,对红军的行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2、破釜沉舟:红军的强攻与牺牲
面对敌人的严密防守,红军已无退路,也没有时间再进行谈判周旋,只能背水一战,强行突破。11 月 7 日,中央红军分左、中、右三路,向第三道封锁线发起了猛烈攻击。
红一军团作为左翼,奉命从九峰山打过去,掩护中央纵队从九峰山以北至五指峰之间安全通过。11 月 6 日下午,红一军团到达麻坑圩后,占领当地的敌军乡公所(原五山中山书院)作为临时指挥所。关键时刻,敌军逃跑时未来得及撤走的电话机响了,通过这通电话,红军掌握了敌情:敌人已到达乐昌并有一个团已开往九峰山。据此,军团政委聂荣臻建议军团长林彪速派红二师四团直奔九峰山抢占制高点。林彪起初有些犹豫,但在聂荣臻的坚持下,最终同意了这一建议。红二师四团接到命令后,立即以急行军的速度向九峰山奔袭。战士们不顾长途行军的疲劳,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着九峰山的方向拼命前进。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抢占制高点,为中央纵队开辟一条安全通道。经过一夜的急行军,红二师四团终于在敌人之前赶到了九峰山,并迅速抢占了制高点。随后,红二师四团与右路红三军团配合,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成功掩护中央军委等后续部队顺利通过了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 。
红三军团作为右翼,承担了攻占宜章县城的重要任务。宜章是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上的重要支撑点,防守严密。11 月 13 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率红六师从铁山里出发,经樟桥沿郴宜公路南下宜章。担负主攻任务的红六师第十六、第十七团,在分水击溃国民党地方保安团 100 余人,乘胜追击,捣毁沿途 5 个碉堡,逼近宜章县城。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第十六团一个连及宜章县 “铲共义勇总队” 200 余人,分守三座碉堡负隅顽抗。下午四时许,红六师炮兵抢占虹桥制高点,摧毁敌中心碉堡,击溃保安团及铲共义勇队。接着,红军摧毁宜章城附近平头岭、北门后山的凤形岭、长坪亭子、香塘岭、西门圩场上的小碉堡,成功占领宜章县城。在战斗中,红军战士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冲锋,许多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的过程中,红军侦察兵在夜里摸黑探路,工兵炸桥开道,前锋团昼夜不休强攻隘口。通道一带发生了激烈巷战,红军多个团级单位反复争夺阵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3、惨重代价:用生命撕开突围之路
经过数日的激战,红军虽然成功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减员八九千人。许多英勇的红军战士永远地倒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红军主力撕开了一条突围之路,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次突破让红军彻底挣脱了国民党的 “铁桶包围”,进入贵州腹地后,敌军防线再难形成合围,红军终于实现了战略突围,为后续的长征行动打开了新的局面。但这胜利的背后,是无数红军战士的鲜血和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四、生死存亡:湘江战役的惨烈真相
1、绝境危机:蒋介石的围歼计划
1934 年 11 月,蒋介石得知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恼羞成怒,精心策划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围歼计划,企图将红军彻底消灭在湘江以东地区。他任命何键为 “追剿” 军总司令,指挥 16 个师共 77 个团,分五路对红军进行 “追剿”。同时,命令桂军李宗仁、白崇禧部 5 个师在全州、兴安、灌阳等地阻击红军;粤军陈济棠部 4 个师北进粤湘桂边,阻止红军南下;贵州省 “剿共” 总指挥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
蒋介石亲自制定作战计划,明确各部队的任务和行动路线,要求各部队密切配合,形成一个严密的包围圈,将红军困死在湘江以东的狭小区域。他还亲自前往南昌行营,指挥这场战役,对各部队下达了严厉的命令,要求他们务必不惜一切代价消灭红军。在他看来,这是消灭红军的绝佳机会,绝不能让红军逃脱。
2、艰难决策:红军内部的路线之争
面对蒋介石的围歼计划,红军内部在作战方针和行军路线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局势的严峻性,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建议。毛泽东主张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彭德怀则建议以红三军团迅速向湘潭、宁乡、益阳挺进,威胁长沙,在灵活机动中抓住战机消灭敌军小股力量,迫使蒋军改变部署;同时,党中央率领其他军团进占溆浦、辰溪、沅陵一带,迅速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粉碎敌军进攻。
然而,博古、李德等 “左” 倾领导者却固执己见,拒绝采纳这些正确建议。他们一味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红军的战略目标。他们不顾敌人已经在红军前进道路上布下重兵的现实,盲目乐观地认为红军可以凭借强大的战斗力突破敌人的防线,继续执行他们的 “左” 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这种错误的决策导致红军在战略上陷入了被动,为后来的湘江战役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3、浴血奋战:各部队的英勇阻击
1934 年 11 月 27 日,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 2 师和红三军团第 4 师分别抵达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脚山铺之间的渡河点,随后迅速在湘江两岸构筑防御阵地,等待后续部队过江。然而,由于中央军委纵队行动迟缓,携带了大量的辎重物资,行军速度极其缓慢,宝贵的渡河时间被延误。国民党 “追剿” 军趁机发动猛烈进攻,企图夺回渡口,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
新圩阻击战成为了湘江战役的关键一战。11 月 28 日,桂军以 4 个师的兵力向红三军团第 5 师防守的新圩阵地发起猛攻。红 5 师在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的指挥下,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在没有坚固工事的情况下,凭借血肉之躯与敌人反复拼杀。战士们面对敌人的飞机轰炸、炮火袭击和步兵冲锋,毫不畏惧,顽强抵抗。许多战士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战斗,直至牺牲。激战两昼夜,红 5 师伤亡 2000 余人,但成功迟滞了桂军的进攻,为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的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觉山铺阻击战同样打得异常激烈。11 月 29 日,湘军刘建绪部 3 个师向红一军团第 1、第 2 师阵地发起攻击。红 1 师师长李聚奎、政委赖传珠率部顽强抵抗,战斗打得异常激烈。阵地上硝烟弥漫,枪炮声、喊杀声震耳欲聋。红军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有的战士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枪托与敌人拼杀,有的战士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经过 3 天激战,红一军团虽予敌以重大杀伤,但自身也伤亡 4000 余人,部队被迫向湘江边转移。
在界首以南的光华铺,红三军团第 4 师也与桂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桂军企图夺回界首渡口,切断红军的渡江通道。红 4 师师长洪超亲自率领部队与敌人拼杀,不幸中弹牺牲。红军战士们在失去师长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成功阻止了桂军的进攻,确保了界首渡口的安全。
4、真实伤亡:数据背后的悲壮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的一战,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 8.6 万余人,锐减至 3 万余人。这其中,战斗损失共计 2.1 万人,非战斗损失大几千人,总共损失三万多人,并非 “五万多人”。战斗损失主要集中在新圩、觉山铺、光华铺等阻击战中,红军战士们在与敌人的激烈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非战斗损失则包括因伤病、掉队、逃亡等原因导致的人员减少。在艰苦的长征途中,许多战士因伤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不得不留在当地;一些战士因无法忍受长途行军的疲劳和艰苦,选择了掉队或逃亡。
这场战役的失败,让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让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深刻认识到 “左” 倾错误的严重危害。战役结束后,广大红军指战员对 “左” 倾错误领导产生了强烈不满,要求改变领导、改变军事路线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为后来的遵义会议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五、反思与铭记: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回顾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的历程,从最初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的小损失,到第三道封锁线的浴血奋战,再到湘江战役的惨烈悲壮,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牺牲 。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信念与意志的考验。红军战士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凭借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还原湘江战役牺牲人数等历史真相,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历史的尊重,让我们能够真实地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体会到革命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真实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我们才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正确认识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展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奋勇向前。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将红军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红军长征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1996 年);
2、《湘江战役文献史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
3、彭德怀:《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 年);
4、林彪、聂荣臻:《红一军团长征日记》(解放军出版社,1992 年);
5、地方史料:《兴安县志》《全州县志》(1998 年版);
6、其他网络资料。
【作者】
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作家、诗人、书法家、红色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