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广东的汕尾、揭阳、肇庆相继发布消息,说要合并部分镇街。我第一眼看到还真有些意外,毕竟广东在人们印象里,哪都人流如织,像老家的大年初一一样热闹。可细想起来,这事其实就像过年家里拆分房间哪个房间只住了一两个人,还要配一套家具饭桌,真挺奢侈——干脆合到一起,省地儿又省事。现实里,这些镇街就是“人口少,地盘小”,但“班子齐”,人不多,机构反倒全套齐上。
广东此前乡镇合并已经不是啥稀罕事。早在2003年,广东推动乡镇合并,那时主要是为集中资源搞发展,结果效率咔咔提升,全国百强镇榜单里广东占据快一半,堪称风光。而这轮调整却更偏向“节省”“提效”。现在不少地方镇街的户籍人口在纸面上,但人长期外出工作,一到年关才回家。政府每年花钱养着原有班子,结果服务覆盖多少人,效果却难说。合并的好处一目了然同样的钱,养更少但精干的团队,资源像闯关一样被合并后,闫家村的路也可能修得更直了。
不只广东在琢磨这事。国家统计局数据说明,2010年到2020年,全国大约有1500个县区人口都是不断下降,尤其集中在县和县级市。你读到这儿可能会觉得,减个几千人顶多就是班级少了几个学生。但真实情况是,有三分之一地区人口降了10%以上,东北、西部个别地方,甚至有超过20%的降幅。别说教室,就是整栋教学楼都可能空下来。老王家拆掉院墙和邻居合住,那必定有些不舍,但也实在没办法。财政压力、人员编制,都是压在地方政府身上的“大石头”,钱少了,人员还多着,最终不得不缩减合并。
东北之前人走得快,变革也早。比如黑龙江伊春,2019年直接把15个区砍成4县4区,一下少了近十一套机构,省下的费用堆起来能造座公园。有人说是“逆城市化”,但换个脑筋想如果大家都走了,还留着原来的家当,不就是空守着旧宅吗?合并不仅不是退步,反倒是顺应现实,扔下包袱轻装上阵。
在这些调整背后还有个现实的逻辑。合并后有了更大自主权,好比班级合并后,老师分配资源能更灵活。镇和县的体制,比街道更能自主规划和管理财政,这对于人口不断流失的地方尤为重要。资源集中,办事效率上来,说不定还能吸引人回流。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这会不会让小镇失落、乡村冷清?其实现在很多地方,“空心村”问题早已显现。街道合并不是让生活全部消失,而是要精准对接公共服务。国家早有文件规定,根据常住人口去调整公共机构和服务布局,人口少的地方完全可以考虑合并。像是在聚餐后剩下不少饭菜,不如大家坐一起吃,既热闹又节约。
我们都喜欢城市越建越大,人气越聚越旺。但城市并非永远只膨胀成长。有时候,正因为懂得收缩和调整,才能更健康长久发展。区划调整,不是做给外人看的“面子工程”,而是主动跟现实说一声“是时候轻装前进了”。哪天走路没那么费劲,准会感谢如今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