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啊,在咱国家那可是中等校官里头等级最高的一级。再往上走,可就到将级了哟。能晋升到大校这地步的,那绝对是军队里出类拔萃的人物,说是人中龙凤都不为过。而且,这可不是光靠能力强就行的,得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要想再进一步,资历和能力那是缺一不可的,光有能力没资历,或者光有资历能力不行,都没法往上升。
不过军队里头也有那种比较特别的情况。有这么个人,他是军队里的厨师,可军衔居然是大校。好多人一听,可能就会觉得挺纳闷儿的,一个搞后勤的军官能是大校军衔?心里头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不太相信,想着军人不都得是那种“武德充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啥的嘛,咋一个在厨房里掌勺做饭的能当上大校?哎,您先别急,听我一点点儿给您讲讲这里头的事儿。
李春祥是1959年在辽宁省铁岭市出生的。1978年的时候,他刚好19岁,为了能有个好发展,就决定去参军入伍。可别小瞧了这次选择,就因为它,李春祥的人生整个儿就变了样,后来还成了军中厨神。
现在是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的馆长,在沈阳军区联勤部担任大校一职,技术等级是四级,这级别就相当于正军级,而且还是大连陆军学院的副教授,另外还是国家认定的高级烹调技师。
李春祥在他们家是老小,按说老小一般都挺享福的吧,可他这童年跟那些小说话本里写的“老幺”可不一样,压根没那么幸福。他打小就担起了给全家人弄饭吃的事儿,一天三顿饭都得他来做。这时候可能就有人要问了,他咋不上学?
说起来,李春祥一直到了12岁那年,他爸妈这才具备了能让他去上学的条件。就算是这样吧,他爸妈可还是要求李春祥,既不能把家里的农活给耽误了,也得顾着学习。
那种贫困的日子啊,可真让人难熬。不过,李春祥过了好多年之后再去回想那段时光,常常会觉得是苦乐交织的滋味儿。说不定就是因为在那时候打下了底子,后来才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
说起来还真是这么回事儿,1978年那时候,李春祥才19岁就参军去了部队。到了要选具体干啥工作的时候,领导就给他提议说让他学报务员。要知道在那会儿,司机那份工作可受欢迎,大家都觉得当司机挺不错的。可李春祥心里琢磨着,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以前连汽车都没摸过,对开车这事儿也没啥特别的喜好。他就寻思着得找个适合自己在部队里干的工作,最好是那种能一直干下去,干一辈子的。想来想去,他发现自己打小就挺喜欢烹饪的,而且对做饭做菜这事儿还挺熟练。
你看啊,后来的事儿就说明白了,当初做的那个选择那可太对。要是当时选的是司机那活儿,没准儿这人就能变成车神,再不济也能当个顶尖的机械师。为啥这么说?因为这人能力挺出众的,自控能力也强,就这种人啊,不管干哪一行,那肯定都差不到哪儿去的。
那时候在军队里头,他可有一项跟厨师相关的荣誉记录。全军里得金牌最多的厨师那可就是他。虽说吧,这纪录乍一看在军队里好像没多大用处,说不定还比不上在军区比武拿个第一来得厉害。可对李春祥来讲,就靠着这个,他才有了高升的机会哟。
第一届中式世界烹饪大赛举办的时候,李春祥可厉害,轻轻松松就把那年的第一名给拿下了,而且还得了“三金”,就是两个金牌再加一个金杯。
你看啊,那些荣誉记录乍一看好像在军队里也没多了不起似的,可就是靠着这些,他居然拿了两次一等功。家里要是有军人亲戚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在部队里立功有多难。一般的军人啊,就想弄个三等功那都费劲得很,更别说一等功。这么一琢磨,李春祥拿的那块金牌可真是实至名归,太值!
可别小瞧了搞后勤的,军队里的后勤那也是得接受考核的,可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只负责做饭的厨子。该参加训练、拉练啥的,人家一样都不会落下。要是到了战时状态,后勤要是跟不上大部队的步伐,那可真就闹笑话。
再说了,奖牌那可老多了,还都是些大赛里得的。这可给部队长了不少脸,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参军入伍。参军入伍本来就是全家光荣的事儿,而且在部队里还能学到厨师技能,以后靠这手艺谋生也没问题,这吸引力可真不小。
综合上面这些因素来看,李春祥能晋升到大校军衔,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不管是他的资历,还是能力,又或者是影响力,那可都是完全够得上这个标准的。就好像啥都凑一块儿了,时机也对,各方面条件也合适,反正就是方方面面都刚刚好,顺顺当当的就晋升。
二、创新跟文化这俩方面
“红烧熊掌”这道菜在中国那可是特别出名,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不过,它出名可不是因为有很多人能吃到,普及率压根儿就不高。为啥这么出名?那可是用熊的爪子做的!要知道,人要是在野外啥武器都没带,冷不丁碰到熊,要是反应慢了点儿,那可就惨咯,直接就会被熊给弄没了,最后变成给大自然“施肥”的粪便。
先不说熊有多危险,反正那种大型宴会、奇特的宴会啥的,肯定有这道菜。为啥?人家这道菜不光奇特,味道那叫一个棒,营养也特别好,这就是它能在全国都有名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好在野保法颁布实施以后,这道菜就从大众眼皮子底下消失不见了。不过大伙对熊掌那可是喜欢得很呐,所以没多久,这道菜就有替代品冒出来。
有这么一道菜叫“赛熊掌”,它可是红烧熊掌特别棒的替代品。为啥叫“赛熊掌”?就是因为它的色、香、味跟熊掌简直一模一样,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那时候,做这种“赛熊掌”的人可不少,但只有李春祥做出来的“赛熊掌”,不管是看上去,还是吃起来,都和红烧熊掌没啥差别。就因为这道特别奇特的菜,李春祥一下子就被大家给记住,名气也传得老远老远的。
现如今在市面上,赛熊掌常见的做法那可都是从李春祥的做法演变来的。李春祥这人在这方面还有相关的专利,像“赛燕窝”“赛鲍鱼”啥的都是。就从这能看出来,他厨艺方面的创新性那是相当不错的,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差。
人一旦得了名利,那肯定就会想着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创造。这时候就不会再死盯着钱财和声望不放了,而是会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儿,就好像是身负某种使命似的。
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呐,那可是李春祥带头创办起来的哟。他,在名利都有了之后,就琢磨着干这件事儿。他寻思着,咱中国在世界上那可是饮食烹饪方面的强国,在饮食文化传承这块儿,肯定不能差咯。
可让人觉得可惜的是,实际情况压根就没那么理想。你瞧瞧,失传的菜还有失传的饮食文化,那数量可真不少。
瞅见这状况,李春祥心里就琢磨开了,自己都已经收集了老多饮食文化方面的古董,那为啥不干脆弄个博物馆?接着收集这些玩意儿,还能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好好展览介绍一番。这么着的话,不就能把咱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给传扬开去。
最开始的时候,李春祥就是在咱们国家各地的跳蚤市场,还有那些旧楼的废墟里头去淘东西。那时候他可没考虑那么多,也没想着要建个啥博物馆,纯粹就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想去收集一些和饮食文化有关的那些个古董玩意儿。
眼瞅着时间过得可快,打从80年代开始,一直到2002年,李春祥这人呐,自己就收藏了好几千件古董。虽说这些古董全都是跟庖厨相关的玩意儿,可它们蕴含的文化意义那可一点都不缺。这时候,身为厨师大校的李春祥觉着时机已经到火候了,就向上级领导打了个请示,打算创立个博物馆。
在2002年的时候,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就落在东北沈阳那儿,然后,就正式面向全国的老百姓开放咯。打这以后,咱中华文化里上下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就有了一套体系能够传承下去,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零散着,最后慢慢没了踪影。
三、军衔这部分内容,就是来讲讲关于军衔的一些事儿。比如说都有啥样的军衔,它们各自代表着啥级别等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反正就是围绕着军衔展开说一说相关的信息。
咱来瞅瞅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这实行军衔制的时机可是很值得琢磨琢磨的。它有两次实行军衔制,都是在这么个情况下开展的。啥情况?就是战争已经打完了,局势也稳定下来,而且,中共中央对国际形势做出的判断是趋向缓和的这么个战略判断,在完成了大规模的裁军之后,才开始进行实行军衔制这件事儿的。
1955年开始实行军衔制那会儿,大规模的抗美援朝战争才刚刚打完。那时候人民解放军已经完成了两次裁减,军队的总人数处在历史上相对比较少的阶段。你看啊,从1951年底的627万人,一下子就降到了1955年的350万人。
第二次推行军衔制那会啊,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差不多都已经搞完。而且,百万大裁军也顺顺利利地给完成了。这时候军队的人数跟前边1979年搞自卫反击作战的时候比起来,那可是少了好多好多。原来有600多万人,到这时候就只剩下319.9万人。
1986年的时候,百万大裁军顺利地推行下去了。就在8月15号那天,中央军委开了常务委员会议,专门研究了“恢复军衔制度”这事儿,在好些个重要的原则性问题上,大家的认识又进一步给统一起来了。
不提“恢复军衔制”,改成“实行新的军衔制”咯。为啥叫实行新军衔制?因为人民解放军已经迈进和平时期搞建设的阶段。这军官军衔等级咋设置,还有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啥的,跟1955年到1965年那会儿实行的军衔制差别可大了去了。它是借鉴之前的,可不是原封不动照搬过来的。另外,实行新的军衔制,还能把和20世纪50年代实行军衔制之后留下来的那些历史问题给分开,这样就能少些纠葛和矛盾。
将军官军衔方面的条例和军官服役方面的条例分开来各自进行立法。
军官的军衔改设成了3等11级,具体就是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这几种将官军衔;还有大校、上校、中校、少校这些校官军衔;再有就是上尉、中尉、少尉这些尉官军衔。另外,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是分成基准军衔和辅助军衔这两类的。
把将官在军官总数里占的比例控制在千分之四以内是比较合适的。
搞军衔制度这事儿啊,得两边都顾着,一方面得积极去做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还得小心谨慎着来。得先把那些该准备的事儿都踏踏实实地弄好喽,比如说把编制体制给理顺了,把文职干部制度建立起来,还有让现役军官队伍变得更加精干这些准备工作都完成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去实行军衔制度。
给军队离休的那些干部授勋,把1955年到1965年期间授予的军官军衔再重新确认一下,这么做就是为了能协调好在职干部和离退休干部之间的关系。
您瞧啊,军官服役条例里有好些条款,得和国家的去协商商量,这肯定得费点时间。可实行军衔制这事儿,只要中央军委确定下来,就能直接提交给人大常委会去讨论了。为了能尽快把新的军衔制度给推行起来,也为了让军官军衔制度能更加完善、没啥漏洞,中央军委就琢磨出个办法,决定把军衔制相关的那些内容从军官服役条例里单独拎出来,另外专门去制定一个《军官军衔条例》。就这么着,这些个重大的原则,还有主要的问题啥的都确定好了,这可就给新军衔制的实施打下了挺结实的基础。
在研究琢磨着要实施新的军衔制度的那段时间里,对于在少将和上校中间再添一个等级这事,大伙的看法倒是挺一致的。可说到到底是设准将这个衔儿,还是设大校这个衔儿,这当中就有分歧、闹矛盾。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来看,人民解放军里正师级、副师(旅)级这样的军官职务,其实就应该和多数外国军队里的准将,甚至是少将军衔是相对应的;
不过就人民解放军在当时实际能享受到正副师职待遇的人数情况来讲,这人数可比外军相应比例多多。要是把多数的师职干部都授予准将军衔的话,那就会冒出个“将军过多”这样的毛病来咯。
刘岩曾经参与过“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的相关工作,据他回忆,有这么个矛盾,可把军委的一些相关领导给困扰了老长时间。到最后实在没辙了,就只能无奈地定下了设置大校,而不采用准将的这么个方案。
《中国烹饪》2010年12期的52至54页介绍了一个人,他叫李春祥,被称作军中厨神,名字是王者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