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竟是救大明?建文帝输得一点不冤!
要说老朱家的事儿,真比戏文里唱的还精彩。朱元璋,那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当上皇帝的狠人,一辈子都在琢磨一件事:怎么才能让老朱家的江山,千秋万代传下去。
他自己是造反起家,最怕的就是别人学他。思来想去,他想了个自认为绝妙的主意,把自己的儿子们全都封为王爷,派到全国各地,特别是边境线上。美其名曰“屏藩皇室”,说白了,就是一群姓朱的看门狗,帮着京城的皇帝看家护院。
老爷子在世的时候,这帮儿子哪个敢炸毛?朱元璋的眼神扫过去,都能让人掉层皮。再加上太子朱标仁厚贤明,威望也高,兄弟们都服他,场面上那叫一个兄友弟恭。
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最器重的太子朱标,偏偏走在了他前头。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一下,老爷子的全盘计划都乱了套。没办法,只能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
这下可好,朱允炆一坐上龙椅,屁股还没热呢,就感觉浑身不自在。他往殿下一看,全是自己的叔叔伯伯,个个手握重兵,封地广阔,说话中气十足。在他眼里,这些哪是皇叔,分明是一头头盘踞在卧榻之侧的猛虎。
年轻的建文帝,心里那个慌。他身边的齐泰、黄子澄这帮读书人,天天给他吹风:“皇上,这些藩王势力太大了,早晚是个祸害,必须得削!”
削藩,这事儿本身没毛病。汉景帝当年也干过,但他用的是“推恩令”,温水煮青蛙,让你自己把地分给儿子们,分来分去,势力就没了。这叫阳谋,让你吃了亏还得说皇帝圣明。
可朱允炆和他的书生团队,偏偏选了最直截了当,也最要命的一条路——硬砍。
他们先挑软柿子捏。周王朱橚,第一个倒霉蛋,直接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紧接着,代王、齐王、岷王,一个接一个地被收拾。
最惨的是湘王朱柏,那是个刚烈的汉子,受不了这份屈辱,干脆一把火点了自己的王府,拉着全家老小葬身火海。这把火,不光烧掉了湘王府,也烧掉了所有藩王对朝廷最后的一丝幻想。
这时候,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与其坐着等死,不如放手一搏。为了麻痹南京方面,朱棣甚至开始装疯卖傻,大夏天穿着皮袄在街上乱跑,嘴里胡言乱语,就为了让侄子觉得他已经是个废人。
装疯是拖延时间,暗地里,他可一点没闲着。他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扯起了反旗。这口号喊得相当高明,他不说是要抢侄子的皇位,而是说皇帝身边有奸臣,我是去帮皇帝清理门户的。一下就把自己放在了道德制高点上。
战争刚打起来,朱允炆压根没把这个四叔放在眼里。他坐拥全国资源,兵力是朱棣的几十倍,怎么看都是稳赢的局。
可他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下了一道堪称千古奇闻的命令:“毋使朕有杀叔之名”。打仗不让杀主帅,这仗还怎么打?前线的将士们束手束脚,面对朱棣的虎狼之师,屡战屡败。
更离谱的是,他用人不当,把几十万大军交给了草包将军李景隆。这位仁兄,要么是真无能,要么就是朱棣的卧底。他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去打朱棣,结果一败涂地,最后甚至在朱棣兵临城下时,主动打开了南京的金川门,把敌人迎了进来。
宫城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这场叔侄大战,以一种谁也没想到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那么,咱们不妨开个脑洞,假如朱允炆削藩成功了,大明会变成什么样?
表面上看,皇权会空前集中,皇帝一言九鼎,再也没有藩王敢叽叽歪歪。但往深了看,麻烦可就大了。
第一,大明的边防就等于塌了半边天。明朝初年,北方的蒙古人可不是吃素的。朱元璋把儿子们封在边境,就是让他们当第一道防线。朱棣这些藩王,那都是在刀口上舔血过来的,能征善战。一旦把他们全废了,换上一帮朝廷派来的文官或者庸将,你觉得他们能挡得住蒙古的铁骑吗?
第二,文官集团会彻底失控。明朝的政治结构很有意思,皇帝、藩王、文官,还有后来的宦官,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藩王没了,宦官还没成气候,那剩下的文官集团可就要一家独大了。
朱允炆身边的方孝孺那帮人,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辅佐皇帝,而是要实现他们“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的理想。说白了,就是想把皇帝架空,变成一个盖章的工具人。
朱棣后来为什么要灭方孝孺十族?仅仅是因为方孝孺不肯替他写即位诏书吗?没那么简单。朱棣看透了这帮文人的野心,他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要彻底打断文官集团想架空皇权的念头。
所以回过头来看,朱允炆削藩失败,对大明来说,还真不一定是件坏事。他要是真成功了,一个内部被文官集团掏空、外部边防形同虚设的大明王朝,恐怕等不到土木堡之变,就得提前两百年跟我们说再见了。
说到底,建文帝的失败,不是输在削藩这个决策上,而是输在了他的政治幼稚和手段拙劣上。他想用书本里的道理去解决现实中血淋淋的权力斗争,这本身就是个笑话。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它不看你的初心,只看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