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南海局势因美国“罗斯福”号航母的突然撤离、中国“山东”号航母的强势巡航,以及中国对菲律宾“马德雷山”号军舰生态破坏的指控而备受瞩目。这一连串事件不仅改变了区域军事平衡,还将南海争端从主权与军事领域扩展至生态层面。美军航母的全速撤退使得局势演变为中国与菲律宾的直接对峙,而菲律宾船只被指“投毒”一事进一步加剧了紧张气氛。
南海的战略重要性
南海是全球贸易的关键通道,每年约有3.4万亿美元的货物通过此区域,占全球海上贸易的三分之一。中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在此存在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中国主张的“九段线”覆盖了南海大部分区域,但这一主张在2016年被国际仲裁法庭否决。尽管如此,中国通过岛礁建设和军事部署持续强化其区域存在感。
2025年初,中菲在仁爱礁的摩擦加剧。菲律宾试图向搁浅的“马德雷山”号军舰运送补给,但多次被中国海警船阻拦,双方船只发生碰撞和水炮对峙。美国则以“航行自由”为由频繁介入,2025年5月,“杜威”号驱逐舰在南海执行任务,引发中国强烈抗议。
2025年6月,美日韩在韩国釜山港附近举行“自由之刃”联合军演,意在应对朝鲜威胁,同时向中国展示力量。美国“罗斯福”号航母提前抵达并参与演习,成为重要象征。这一举动增强了日韩信心,但演习结束后,美国国防部宣布该航母将调往中东应对以色列-伊朗冲突。这一决定令日韩意外,也让菲律宾感到不安,因其在南海高度依赖美国军事支持。
2025年7月7日至8日,日本外长与防长访问菲律宾,双方签署《互惠准入条约》,允许彼此在对方领土部署武装力量。这一协议于2025年6月6日获日本国会批准,随后两国在南海举行联合巡航。日本试图填补美国留下的军事空缺,但其军事实力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能否成为菲律宾的可靠后盾尚存疑问。
中国则通过海军力量展示其区域主导地位。2025年6月,“山东”号与“辽宁”号航母在西太平洋进行双航母编队演习,随后“山东”号编队进入南海巡航。该编队包括055型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和054A型护卫舰,总吨位超20万吨,配备歼-15战斗机。此外,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永暑礁、美济礁和渚碧礁拥有可起降飞机的设施,进一步巩固了战略优势。
美航母全速撤退
2025年6月6日,“罗斯福”号航母在南海进行飞行操作,与此同时,“山东”号航母编队进入同一区域。日本防卫省监测显示,中国出动30多架战斗机配合演训,展现压倒性空中力量。面对这一态势,“罗斯福”号以25节高速通过吕宋海峡撤离南海,前往中东。
此举被解读为美国在南海军事优势的减弱。台湾学者赖岳谦指出,美国在南海与中国发生冲突的胜算较低,因而选择谨慎撤退。这一事件直接削弱了菲律宾的军事依靠,使局势演变为中菲间的“单挑”。
2025年7月8日,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报告,指控菲律宾在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军舰对海洋生态构成威胁。该军舰自1999年搁浅以来,因船体锈蚀释放重金属,船员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接排入海中,导致附近造礁石珊瑚大面积死亡。
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基石,其破坏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长期影响。中国将此称为“投毒”,并呼吁国际关注。菲律宾反驳称,中国填海造岛才是生态破坏的主因。双方争执将南海问题扩展至环保领域。
“罗斯福”号撤离后,“山东”号航母巡航至距菲律宾专属经济区200海里,其舰载机攻击半径可覆盖吕宋岛全境。菲律宾海军力量有限,难以应对中国现代化舰队。日本虽提供支持,但其远洋作战能力不足,难以完全替代美国。菲律宾在仁爱礁的补给行动频频受阻,“马德雷山”号的处境愈发艰难。
美国军事部署的调整
“罗斯福”号撤离后,美国“尼米兹”号航母于6月16日进入南海,但活动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马六甲海峡附近。这反映了美国在全球多点部署的压力。菲律宾方面,美国计划升级巴拉望岛的军事设施,但短期内难以弥补航母撤离的影响。美军在南海的存在暂时减弱,中国趁机巩固区域控制。
2025年6月14日,日本与菲律宾在南海举行联合巡航,标志着《互惠准入条约》的首次实施。6月20日,日本、美国和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在日本鹿儿岛附近举行联合演习,提升协调能力。但日本的支持更多是象征性,其军事介入的实际效果有限。
6月23日,“山东”号航母编队结束在菲律宾海的16天部署,返回南海。中国海警船持续在仁爱礁巡逻,多次干扰菲律宾补给任务。6月21日,中菲船只在仁爱礁附近对峙,中国指责菲律宾“非法闯入”,菲律宾则称其为“例行巡逻”。中国通过军事与外交双重手段牢牢掌控局势。
中国持续推动“马德雷山”号的生态问题国际化,2025年3月再次呼吁菲律宾撤走该军舰,称其破坏“不可逆”。菲律宾计划通过国际仲裁提出环境索赔,指控中国填海造岛。如今,双方在仁爱礁的紧张对峙未见缓解,生态问题可能成为未来谈判的新焦点。
美国航母的撤离标志着南海军事平衡向中国倾斜。中国的双航母编队和岛礁设施形成立体防御体系,使其在区域内占据主动。菲律宾失去美国直接支持后,行动空间大幅受限,日本的介入虽有一定作用,但难以改变整体格局。
中国将菲律宾船只的生态破坏上升为“投毒”,不仅在道义上占据主动,还为其在国际社会争取支持提供了依据。菲律宾的反击虽有一定道理,但其军事劣势使其在舆论战中难以占据上风。生态问题可能成为未来南海博弈的新筹码。
菲律宾面临艰难选择。若继续强硬对抗中国,其在仁爱礁的前哨可能难以为继;若调整政策,例如撤走“马德雷山”号并寻求对话,或能缓解压力。中菲关系的走向将直接影响南海局势的稳定。
南海的未来取决于各方能否在竞争中找到合作空间。中国在维护主权的同时推动生态保护,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美国虽调整部署,但不会完全放弃南海利益。日本的角色虽有限,但可能成为平衡力量。对话与合作将是实现稳定的关键。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