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一头连着政策顶层设计,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这片“方寸之地”的治理效能,不仅直接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是检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
基层治理难在“细”,贵在“实”。不同于宏观政策的统筹规划,基层面对的是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的协调难题、背街小巷停车难的民生痛点、邻里矛盾调解的琐碎需求,每一件看似“小事”,都是群众心中的“大事”。这就要求治理者必须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像绣娘绣花般一针一线打磨细节——社区网格员日行两万步摸清居民诉求,“板凳议事会”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智慧平台将“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这些细微之处的创新,正是基层治理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的生动注脚。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人”,关键在“合”。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的“大合唱”。近年来,不少地方探索出“社区+物业+居民”三方联动模式,让党员带头、志愿者参与、群众监督,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从退休老人组成的“银发巡逻队”守护社区安全,到青年志愿者开展的“四点半课堂”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再到商户联盟参与的“门前三包”维护街区整洁,每一份力量的汇入,都让基层治理的“根系”更加发达,也让民生服务的“枝叶”更加繁茂。
“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则如“烹小鲜”般需用心、用情、用力。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温暖人心;没有轰轰烈烈的变革,却在一点一滴的改进中提升效能。当基层治理的“绣花针”精准穿起民生需求的“千条线”,当每一个社区都成为充满温度的“幸福港湾”,国家治理的根基必将更加牢固,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