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一个中国历史上深入人心的传奇人物,他的忠义和英武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荆州的败走麦城,却成为三国历史上一段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而这一悲剧的背后,一个极具争议的谜团至今未解:为何糜芳与傅士仁不战而降,让关羽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这两人都身居高位,尤其是糜芳,作为刘备的小舅子,在刘备集团里堪称元老级人物。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轻易地选择背叛?背后究竟有什么我们看不到的隐情?
如果说关羽的失策在襄樊前线让关羽陷入困境,那么糜芳和傅士仁的叛变则是彻底让关羽走向悲剧的催命符。关羽本已在前线打得曹操溃退,局势看起来一片大好。然而,就在此时,他后方最关键的保障突然崩塌。糜芳与傅士仁不抵抗、不战守,让东吴的白衣渡江几乎毫无阻碍,关羽的粮草供应线瞬间断绝。与此同时,关羽背后两座重要城市江陵与公安尽数落入吕蒙之手,三军将士的家眷也被俘。这场灾难让关羽彻底丧失了策略回转的空间。可是,让人想不通的是:糜芳和傅士仁掌握如此关键位置,为何说投降就投降了?他们被胁迫了吗,或者另有苦衷?答案并不那么简单。
在分析这件事情时,我们不能忽略糜芳与傅士仁的身份背景以及两人之于刘备集团的重要性。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这层亲戚关系让他长期以来在刘备集团中备受信任和倚重,不仅位置显赫,甚至还享有皇亲般的特殊待遇。傅士仁也并非无足轻重之辈,他是刘备早期的老兄弟,负责镇守公安,更是刘备此前荆州治所的重要据点。因此,从表面看,他们完全没有叛变的理由。然而,史书记载二人“素皆嫌羽轻己”,认为关羽不够尊重他们。再结合糜芳在回馈军资时总不能及时、足量到位,以及关羽说出“还当治之”的狠话后,两人陷入恐慌,我们可以找到事件发生的第一层逻辑——他们对关羽的不满与恐惧是一个关键因素。
但层层分析下来我们又发现,事情似乎并不那么单纯。尤其是糜芳在关羽北伐前令军需库莫名失火,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令人发指。当时军需库火灾烧毁了许多战略物资,而糜芳在被关羽责骂后表现得心虚得令人怀疑。他为啥会这么害怕?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谁才是火灾的真凶?这一件事堪称揭示整个事件真相的关键节点。
剖析到这里,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些线索,但当糜芳和傅士仁投降后的行为被曝光时,这两人的形象再次跌入谷底。他们不仅配合东吴,将关羽的缺口完全暴露给敌军,还主动迎接吕蒙的到来,以牛酒款待,俨然像是提前准备好欢迎仪式。这种毫不抵抗的表现简直令人愤怒。要知道,当时江陵和公安都是极其坚固的城防重镇,即便东吴大举攻城只会带来寸步难行的局面。关羽若能回防,完全可能扳回一局。但糜芳与傅士仁却直接选择不战而投,彻底浇灭了关羽反击的希望。
面对这样的新闻,其时人不禁疑惑:难道关羽真的因傲慢对部下疏于管理?还是两人单纯追求更好的待遇?抑或真如坊间所说,他们早已被孙权策反多时,只是隐忍等待时机?这些说法都无法完全解释为何两人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这是关羽的个人问题吗,还是两人有意隐藏真正的叛变动机?
就在大家默认糜芳和傅士仁因“小人心术”而投降之际,《吴录》中一个记录揭示了更惊人的真相。糜芳此前在军需库火灾发生后,被关羽责问,转而与孙权开始密谋。这意味着糜芳早在火灾发生前已深知自己难以逃脱责任,他的每一步都在为自保铺路。而这场火灾,并非简单的意外,而是糜芳在无法补交军需后的一次“刻意伪造灾难”。随后,两人频繁的后勤不给力,更坐实了他们另有所图的嫌疑。于是,当关羽因物资短缺大动肝火、扬言“还当治之”时,他们恐惧地采取了最后一步——直接向孙权投降,以求自保。有趣的是,关羽在襄樊之战打响不久还被任命为假节钺,这给予关羽在战场上高度自主的权力,无需向刘备请示即可行使生杀予夺的大权。这让糜芳更加深信:关羽绝不会放过他们。
至此,事情的全貌逐渐清晰——糜芳和傅士仁的投降,不是因关羽管理不善或对部下太冷漠,而是他们在前期贪污军需、烧毁账目的丑闻败露后做贼心虚,害怕关羽的惩罚,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自断后路选择背叛。
然而,糜芳和傅士仁的叛变不仅成了关羽北伐失败的重要推手,更给东吴留下了一个更深远的隐患。因为从东吴内部来看,两人的投降行为虽然被孙权接纳,但在士族中引发了大量争议。彼时,东吴的统治依赖地方豪强士族,而糜芳和傅士仁的“不战而降”被视为懦夫行为,陆逊等人对他们极度不满。更重要的是,糜芳和傅士仁并没有在东吴获得安全庇护,他们在权限上被不断削弱,最终只能以尴尬的身份结束余生。而关羽的死也点燃了刘备复仇战的怒火——糜芳的选择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途,还成为了刘备与孙权关系急剧恶化的导火索。
对于糜芳和傅士仁的叛变,史书的态度相当不客观。虽然《三国志》提到他们与关羽之间的矛盾,但更深层的原因确实藏在他们人性的弱点里。关羽对军需问题的怒火只是导火索,他们叛变的真因其实是胆怯与贪婪,深恐烧毁装备、侵吞军资的罪行被发觉,彻底失去立足之地。因此,糜芳和傅士仁投降是出于一种近乎绝望的自保行为。而他们的行为,让人不仅感慨:再重要的位置交给错误的人,也难逃最致命的后果。
糜芳和傅士仁是刘备麾下的重要人物,却在关羽最需要支持时转而投敌,这背后到底是谁的错?是关羽太过傲慢疏于处理关系,还是糜芳和傅士仁天生品性不端?这种公私不分的亲情用人策略,值得所有领导者反思:到底是用亲戚更保险,还是能力更重要?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