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战役这事儿,聊起来就透着一股子黑色幽默。
陈长捷将军在城里喊着“固若金汤”,口号震天响,结果呢?
29个小时,整个天津卫就换了人间。
这速度,与其说是攻城,不如说是签收了一份早就打包好的快递,只不过邮费是十几万人的命运。
咱们不按常理出牌,先别管那套起承转合。
直接把时间轴拉到总攻开始的那一刹那。
想象一下,你就是城墙上一个瑟瑟发抖的守军士兵,突然之间,天好像塌了。
不是比喻,是物理意义上的塌陷。
成百上千发炮弹撕裂空气的声音,盖过了一切,地面抖得像筛糠,你精心修筑的工事,在你眼前像积木一样分崩离析。
那种感觉,不是恐惧,是整个认知系统的彻底崩溃——原来,战争可以这么打?
这不是电影特效,是解放军给陈长捷送上的一份“大礼”。
这账单拉出来,别说陈长捷,就是神仙来了也得当场撂挑子。
解放军那边,把能找到的大家伙几乎都搬来了,足足538门75毫米以上口径的重炮,简直是个炮兵的“全家桶”套餐。
美式的、日式的、还有苏联老大哥那边的,105、150、155毫米的榴弹炮、加农炮应有尽有,射程动不动就十几公里,躲在天津城外喝着热茶就能精确到你家房顶。
陈将军这边呢?
手里捏着62门重炮,大部分还是上了年纪的75毫米山炮,跟对面的“炮兵天团”一比,简直就是村头老大爷的二踢脚对上了洲际导弹。
数量上是可怜的1比8.7,更别提质量了。
最要命的不是打不过,是根本够不着。
你连人家的炮兵阵地在哪都看不见,对面已经开始用炮弹给你家祖坟挨个点名了。
这种全程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的仗,换谁来都得心理防线崩溃。
所谓的“阵地”,不过是人家炮火覆盖范围里一个预设好的坐标点罢了。
当然,光有炮还不行,得有“弹”。
这就更扎心了。
解放军背靠着整个东北工业区,炮弹生产线连轴转,前线仓库里堆得跟小山一样。
开打前40分钟的火力准备,就跟泼水一样扔出去了6万发。
整个天津战役下来,消耗了快9万发。
而城里的陈长捷呢?
早就被围成了孤岛,弹药是打一发少一发,总共那点家底,撑死了也就几千发,还都是些过了保质期的“陈年老货”。
人家是拿炮弹洗地,这边是抠抠搜搜地放个炮都得琢磨半天。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拼的已经不是一兵一卒的勇气,而是身后整个工业体系的对决。
更有趣的是战术上的碾压。
解放军玩的是一套“步炮坦”协同作战的组合拳,30辆坦克像铁甲尖刀一样顶在最前面,专门敲掉那些硬骨头的碉堡。
坦克屁股后面跟着步兵,而更远处的炮兵则提供全程“呼叫支援”。
这套立体化进攻模式,在当时简直是降维打击。
守军呢?
别说步坦协同了,连像样的反坦克武器都没几件,仅有的几门37毫米战防炮,打在坦克装甲上,估计跟刮痧差不多。
最后只能靠士兵抱着炸药包冲上去玩命,这种用血肉之躯去硬抗钢铁洪流的画面,悲壮是有,但改变不了任何结局。
所以你看,陈长捷从一开始就没得选。
他所谓的“长期坚守”,可能只是说给自己听的安慰剂。
当他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那一圈看似坚固的城墙和工事时,他就已经输了。
因为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早已不是城墙的高度,而是炮弹的数量和炮口的口径。
那点纸糊的“金汤”,在钢铁的风暴面前,连个响儿都听不见,就被吹散了。




